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具有很高的地位,下面是证明: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值得我们自豪。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是当今人类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而此“一元”中实又包含着多元),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一样,在历史上曾对人类社会发生过重大影响,她既有能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有价值的资源,又有不适应(甚至阻碍)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消极的方面,我们不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是包治百病的万灵药方。因此,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在充分理解其内在精神的同时,在和其他各种文化的交往中,取长补短,吸取营养,充实和更新自身,以适应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四、简述中国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
机组成部分。
翻开东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道教留下的斑斓史迹。
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宫观、碑刻,记录着道教对中
国民众生活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按我
的理解,这个根柢就是在社会深层之中,在绝大多数民众之中,在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中。
当然,对中国文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同道教有不解之缘的,还有哲学史上的道
家。道家和道教,在西方语言中是一个词,英语是Taoism。但是,现在人们分得很清楚:
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一种思想;而道教则是宗教,它有教徒组织、宫观设施、崇拜礼
仪乃至一定的经济实力。道教在它的教义思想中借用了许多道家的概念和思想;道家也
因道教而扩大了影响。如果说,道家的影响原来仅仅局限在士大夫阶层中间,那么,道
教的影响就要大得多了,它曾深入到底层民众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教和道家才
成为中国文化巨鼎的三足之一,才成为“中国的根柢”。
对于道教的研究,我们起步较晚。1949年以前,只有寥廖可数的几本论著,几篇论
文。从1949年至1979年的三十年中,中国大陆也只发表过近七十篇论文,而且大多与
《老子》的讨论、农民起义的讨论有关。可是,从本世纪初起,外国的学者却十分重视
道教的研究,多方挖掘其宝藏。我的名字叫“道静”,有些朋友就说我同道教有缘。但
是,我的专业研究领域是中国科技史,特别是农业史。直到我同老博士李约瑟有了交往,
发现他的巨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又译《中国科学技术史》)引用了大量的道教经
典总集《道藏》的材料,还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即“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
础”,这才推动我的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也转到“道教”上来。
道教是个学术的宝库。近十年来,据不完全的统计,我国出版的道教研究著作已有
二十多种,发表的有关道教的论文和文章也有六百余篇。中国学术界对于道教的研究已
达到相当的水平。一些重要的著作和论文已经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惊叹和赞赏,有的已被
翻译成多国语种出版。现在上海知识出版社约请国内道教研究专家,由卿希泰和陈耀庭、
曾召南等同志主持编写四卷本《中国道教》,既是十年来道教研究的总结,又为今后的
道教研究张目,这是可庆可贺的学术界大事。四卷本内容涉及道教的历史概要、宗派源
流、人物传略、教义规戒、经籍书文、神仙谱系、科仪方术、文化艺术、名山宫观等方
方面面,堪称大观。
对于道教这样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研究,恐怕不是一代学人就能
达到“透彻”的高度的。对道教的研究,在日本从小柳司气太开始,在法国从马伯乐开
始,至今都已经过三四代学者的辛勤耕耘。我有信心,我们中国学者经过几代努力,一
定会做得更加完整、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太上曰:天长地久。我深信:我们今天对道教所作的一切研究也将如此。
资料来源:里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