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度大泽山公园地理位置及现状
大泽山,其名源于群山环抱,泉水汇聚而成广阔水泽,坐落在山东省平度市的北部。这片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著称,即使无雨,也能保持湿润,晴天时云雾缭绕,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多高人雅士在此隐居,被誉为神仙的居所。历史上,秦始皇游历至此流连忘返,汉武帝也为之驻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泽山公园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森林公园,彰显其重要的生态和历史价值。
关于大泽山公园的准确位置,地图信息源自百度地图,所有地理位置信息皆以此为准。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历史,平度大泽山公园都值得您亲自探索和体验。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领略到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一处不容错过的旅游胜地。
扩展资料
大泽山位于平度市北部,因“群山环而出泉,遂汇为大泽”而名。以其雄、险、奇、幽闻名于胶东半岛,久 平度大泽山公园负胶东明珠之誉。这里不雨而润,晴日生烟,自古以来高人胜士多来隐居,号为“神仙窟宅”。 曾使“秦皇游而忘返,武帝过以乐留”,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森林公园。
二、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怎么样?
由国家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从2008年才刚刚起步。2008年10月8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已批准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该公园地处小兴安岭南麓,范围包括汤旺河原始森林区和汤旺河石林区。此区域是松花江一级支流汤旺河的源头,植被覆盖率99.8%以上。
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是亚洲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原始红松林生长地,同时分布着大量云杉、冷杉、白桦、椴树等多达110余种的珍贵树种。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野生植物612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10种;野生动物2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40余种。区域内自然景观独特,百余座花岗岩石峰构成了奇特的地质地貌,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处造型丰富,类型齐全,特征典型的印支期花岗岩地质遗迹。
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国家公园试点,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引入国家公园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为了完善中国的保护地体系,规范全国国家公园建设,有利于将来对现有的保护地体系进行系统整合,提高保护的有效性,切实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提出,在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发改委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旅游局、文物局、海洋局、法制办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该《方案》提出了试点目标——试点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以下统称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资金保障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归属更加明确,统筹保护和利用取得重要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方案》试点的并非国家公园这一实体,而是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由于国家公园体制的试点涉及到13个部门,部门之间能否实现有效协调将是改革的一大挑战。
三、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为满足国民经济对木材的需求,国
家相继建立了135个国有大中型森工企业,林业系统曾经位列国民经济各部门前五
名。建国50多年来,累计生产木材50多亿立方米,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
原始积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林业面向市场,改革传统的单一产
业结构,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机制造快速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和对林地资
源多种利用步伐加快,森林旅游、花卉、木片、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竹
产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异军突起。2001年,全国木材产量455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
量2111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松香产量37.8万吨,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
位;林业机械产值达100亿元,有的林机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林产品产
量6880万吨,年产值达1320亿元;花卉生产面积369万亩,年销售额达215.8亿元;
森林公园接待游客8565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28.2亿元。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4090.5亿元.基于现状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中国林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
明确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
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
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为总纲,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中心,以科教兴林和依法治
林为手段,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切实抓好六大工程建设,努
力推进中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跨越世界多数
发展中国家都走过的边破坏边治理的漫长历程,直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林业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0.3%,大江大河流域
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
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国适应入世后的国际竞争要求;到2020年,使森林
覆盖率达到23.4%,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
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
8%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和木材自给自足,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林业经济发
展水平跻身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
业产业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国家对原有的十七个工程项目进行了系统整合,形成
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长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
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
工程。六大工程覆盖了我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超过11亿亩,工程规划总
投资7000多亿元,工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所罕见。特别是退耕
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其投资超过了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美国罗
斯福工程和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在国内外具有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