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花,一片绿叶
可能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
一整天好心情的来源
生活中的小确幸
从打卡一个新建公园开始
塔院城市森林公园
开放亮相啦!
海淀这座有故事的公园
位于健翔桥以北、清华东路以南
西临小月河,东抵京藏高速
公园总面积 14.3公顷
是一座 “林城镶嵌、林城共生” 的
城市森林公园
公园地处城市生态廊道
不仅是京藏高速沿线生态绿楔的
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其所在位置
还与“塔院”有密切关联——
万历元年
明慈圣皇太后曾为遍融大师
在此地修建多宝佛塔禅院
取名千佛寺,又称遍融塔院
寺中主塔为八角七层灰砖砌壁
塔顶铺长琉璃瓦,塔角悬铜铃
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公园原址为腾退用地
2015年8月
为疏解非首都功能
海淀区启动了
京昌路楔形绿地棚户区改造项目
包括小月河群租聚集地
以及万家灯火灯具城、
盛宏达小商品城等14家
大型综合市场开始腾退
腾退完成后
在原址部分地块上建起了塔院公园
如今,宝塔虽已不在
但“塔院”的地名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独特的地理位置
赋予了塔院城市森林公园
丰富的自然生态基底
和 浓厚的 历史 文化积淀
使公园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据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公园的建设
通过建立丰富的植物群落
着力打造城市森林绿肺
同时通过景观小品等细节设计
展现“塔”和“村”的 历史 变化
还原村域记忆
塔院城市森林公园以志新路为界,分为南园和北园,并包含多个功能分区。 在风格划分态液上,南园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北园注重森林认知与科普。
南园面积约5.8公顷,以 体育 健身、文化传承功能为主。 通过梳理塔院地区的 历史 ,提炼文化元素,设计文化符号, 将“塔”和“村”的 历史 沿革以景墙、铺地为载体呈现出来,并融入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形成独特的文化表达, 为周边居民找寻 历史 记忆,提升归属感。
南园在建设过程中,还收集场地内遗留的砖、钢筋、玻璃等废弃材料,重新浇筑成特色桌凳,将“城市记忆”封存。 这些“封存体”不仅能作为“城市家具”,提供休憩功能,还可以保留对原场地的记忆,作为纪念物讲述着城市的“前世今生”。
北园面积约8.5公顷,以休闲健身和森林科普功能为主, 园内设计有山顶观景平台,生境展示木平台、林中儿童活动场地、林下健身休闲场地等活动空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健身游憩场地。
在设计方面,北园注重自然科普功能。 园内以科普展台为核心,设置多种科普互动装置,并创造性地以“一粒种子的旅行”为线索,设计制作了“森林绘本”供孩子们阅昌前读, 增加孩子们与公园的互动性、增添了 探索 自然的乐趣,实现“识品种、观色彩、嗅气味”的多维度的科普体验。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户外活动需求,北园内安装有 平衡木、秋千、攀爬架、木质桌椅 等设施,并利用彩化铺装将场地划分成不同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可为老年朋友提供休闲游憩、散步健身的宽阔场地。
位于北园浅山风貌区内的“森林耐闭清露台”,是全园的地势制高点。 “森林露台”半悬挑于林间,站在露台上,春可赏花,秋可观叶,北园景色一览无余。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市民拥抱自然。 在种植设计方面,塔院城市森林公园按照 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 的要求,合理布局林窗、丰富林缘变化,打造了以乔灌为主,地被、花卉点缀的林地景观,在保证植物种类和生境多样性的同时,为地区“延绿增彩”。
森林里的中关村,公园里的科学城
“十四五”期间
海淀区落实“两新两高”战略要求
提出建设
“生态园林、景观园林、服务园林、
科技 园林、文化园林、安全园林”
“六个园林”具体目标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海淀区以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为抓手
全力推进“六个园林”建设
进一步利用自身天然禀赋优势
把城市环境和自然风光、
历史 文化、 科技 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因地制宜开展公园绿地建设
持续打造高品质绿色空间
塔院城市森林公园
打卡攻略:乘坐625、695等路公交至“南沙滩”站下车,步行约50米即到,导航可在高德地图搜索“塔院城市森林公园”
鸟语花香、碧水蓝天
生活在海淀
怎能不幸福?
张紫瑜/文
王清兆、孟晨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