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贝多芬森林公园附近的景点?

一、揭阳贝多芬森林公园附近的景点?

贝多芬森林公园首期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建设项目包括配套服务中心、中德文化展示区,独具特色的森林阳光、湿地滩涂区,户外主题活动和森林负离子氧吧,为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发展创造绿色环境。

公园还将规划富有文化韵味的“唐诗·哲思林”区域,以300棵树标示中国唐诗,300棵树标示德国哲理名言,象征中德合作、中德友谊,构建一个生态环保的中德文化展示和教育基地。

二、贝多芬森林公园要门票吗?

贝多芬森林公园首期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建设项目包括配套服务中心、中德文化展示区,独具特色的森林阳光、湿地滩涂区,户外主题活动和森林负离子氧吧,为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发展创造绿色环境。公园还将规划富有文化韵味的“唐诗·哲思林”区域,以300棵树标示中国唐诗,300棵树标示德国哲理名言,象征中德合作、中德友谊,构建一个生态环保的中德文化展示和教育基地。

地址:揭阳市揭东区玉窖镇中德金属生态城内

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全天

三、贝多芬森林公园城堡是谁建的?

是中德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建的。

贝多芬森林公园是一座新建的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公园于2019年建成开放,占地面积约1100亩,是一个集休闲、娱乐、运动、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四、揭阳黄岐森林公园海拔是多少?

黄岐山森林公园位于揭阳市市区北部,主峰海拔293.1米,总面积1180公顷。园内的林种丰富,山间林木荫翳、翠霭如围、峰奇石异、岩洞幽邃、清泉流淌。园内现有岐山古塔、岐山古槐、侣云寺、凤岗岩、竺岗岩、飞凤岩、崇光岩、慈云禅寺、谢翱纪念馆、月容墓、栖云洞、访泉石室和摩崖石刻等文化古迹、景点30多处。黄岐山是揭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象征,“黄岐夕翠”为揭阳古八景之一。

五、贝多芬是姓贝多芬还是名贝多芬?

贝多芬是姓贝多芬。

提起贝多芬这三个字,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德国大作曲家的名。其实,这是多少年以来的一种误导,它是名副其实的姓氏。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 这才是贝多芬的姓和名。其中,路德维希是贝多芬家族中共有的姓。在贝多芬的洗礼记录上,用的是正式的拉丁文名字——路德维库斯。有充分证据表明,贝多芬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用的是法语名字 , 这个名字在贝多芬成年的时候,偶尔也会冒出来。因为,法语是波恩城的第二外语,贝多芬一生能够说流利的法语。范在贝多芬的姓和名中,它是荷兰的方言,意思是从何处来。贝多芬的祖籍是荷兰,从祖父开始迁往德国波恩定居。

六、揭阳黄岐森林公园要不要门票?

揭阳黄岐森林公园对游客是免费开放的,不需要购买门票。你可以随时前往参观。同时,公园的开放时间为全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游览。如果你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以直接拨打景区的电话进行咨询。

七、贝多芬为什么叫贝多芬?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死于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八、贝多芬性格

贝多芬性格:大师背后的内心世界

贝多芬无疑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内心世界。然而,贝多芬的音乐背后隐藏着一个独特的性格,这个性格既是他音乐才华的源泉,也是他生命中的挑战。

贝多芬的性格具有明显的矛盾和复杂性。一方面,他是极具冲动和激情的艺术家,这种冲动和激情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激烈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和浓厚的个人风格,这使得他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另一方面,贝多芬也是一个内向、孤独的人。他常常陷入沉思和自我反省的状态中,这种沉思让他得以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贝多芬虽然耳聋使得他与世界的交流越发困难,但却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无法言喻的情感。贝多芬的音乐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他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

贝多芬的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贝多芬从不轻言放弃,而是用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去面对。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正是贝多芬对生活的态度所在。

另外,贝多芬的性格还具有冷静和理性的一面。他善于思考、分析和总结自己的音乐创作,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他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个人音乐语言。贝多芬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自我要求使得他的作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贝多芬的性格对于他的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他矛盾且复杂的性格,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内涵。他用音乐表达出了人类情感的极致,让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贝多芬的性格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他的坚韧和决心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永不放弃。他的沉思和思辨能力告诉我们要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升自己。他的激情和个性提醒我们要保持真实和独特,不被他人的意见和评价所左右。

总之,贝多芬的性格是他音乐创作的源泉,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他的音乐代表着他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代表着人类情感的共鸣和追求。

九、揭阳揭东牛岭山森林公园要门票吗?

牛岭山公园位于揭东主城区北区曲埔路东侧、庵后村南侧,属于黄岐山支脉。

  ➤牛岭山公园是揭东区集生态、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公园,除了养眼的绿植外,这里还有应季的鲜花,让你与大自然亲密相处。登上牛岭山,可以看到金龙寺、自来水厂、揭东开发新区还有远处的村落,尽览城乡风光。

  门票:免费

  地址:揭阳市揭东区114县道

  

十、怎样评价贝多芬?

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作曲家能像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那样赫然耸立,即便是不热爱古典音乐的人也知道贝多芬其人。而在他活着时候,也有着非常多的崇拜者,把他视为疯狂的天才和英雄。1827年3月,贝多芬逝世,有两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学校停课,军队也被调来维持秩序。

今天,贝多芬的音乐仍然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统计数字显示,他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在音乐厅上演和电台的播放频率,要比任何一位古典作曲家都要多。这些作品既温柔又有力量,有时被精心地克制着,有时又迸发出音乐的激情。

穷而后工,指古时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概念——“遭受磨难的艺术家”。贝多芬有着许多不幸的经历:父亲的粗暴,母亲的早逝,接二连三的情场失意(终身未婚),以及慢性疾病(铅中毒)。而他确实为人类写下了宏伟壮丽的音乐。19世纪的人们想起贝多芬,便开始把他个人的不幸与艺术的创造性等同起来。这种“与社会不协调的作曲家为艺术而受难”的浪漫主义理想一直持续至今。

尤其对于那些英年早逝的摇滚音乐家的歌迷身上,这仿佛成为一种信仰,如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和科特·柯本(Kurt Cobain)等至今仍受到人们顶礼膜拜的传奇人物。他们都有相同的特征:为他们的艺术受难并献身,因此,他们应该是伟大的艺术家。显然,这种浪漫主义的理想在海顿和莫扎特这样的古典主义作曲家看来肯定会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尽管热爱着音乐,但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

大约在1790年晚些时候,贝多芬开始抱怨他的听力和耳朵里的嗡嗡声,为此他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抑。日渐恶化的耳鸣并没能阻止他的创作,贝多芬有一种特别的“内心听觉”,即使失去了聆听外界声音的能力,他也仍然能够作曲。不过,他的这种状况几乎终止了他作为钢琴家的生涯,因为他再也无法衡量按下的琴键的力度应该有多大。

1802年底,贝多芬意识到他最终会完全丧失听力。在绝望中,他在维也纳郊区的住所写下了他的遗嘱,我们今天称它为“海利根斯塔特遗嘱”(Heiligenstadt Testament)。在这份写给后人的坦诚遗言中,这位作曲家承认他考虑过自杀:“我本该结束我的生命,只是我的艺术挽留了我。”贝多芬从他的个人危机中摆脱出来,重下决心要完成他的艺术使命——他现在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就如贝多芬本人为了战胜个人的不幸——逐渐严重的耳聋而去斗争那样,他的音乐被赋予了一种斗争和最终胜利的意味。它有一种正义的,甚至是道德的信念。它激励着听众,并因此而形成一种普遍的魅力。

历史学家们将贝多芬的音乐氛围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在许多方面,他的音乐属于维也纳学派古典风格。贝多芬使用古典音乐体裁——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和歌剧;使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曲式——奏鸣曲—快板、回旋曲和主题与变奏。然而即使在他早年的创作中,他的音乐也反映出一种新的精神,预示了浪漫主义时期(1820-1900)音乐风格的到来。

我们能在他的慢板作品中听到非常强烈的抒情表现,而在快板作品里则充满了一些惊人的主题、强有力的节奏和鲜明的力度对比。尽管贝多芬是海顿的学生和莫扎特的仰慕者,但他张扬个性的意愿将音乐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毫无疑问,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启者。

贝多芬的早年时期(1770-1802)

贝多芬出身于德国莱茵河畔波恩市的一个音乐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这个城市的宫廷音乐家。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12月17日,他的父亲粗暴且酗酒成性,当发现年幼的贝多芬有着非同寻常的音乐天赋后,便强迫他整天不分日夜地练琴。不久后他又尝试将贝多芬培养成少年天才——第二个莫扎特,并告诉世人这个矮小的男孩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小一两岁。

1792年,也是莫扎特死后的第二年,贝多芬永久移居到维也纳。一位经济赞助者在贝多芬临行前说:“你将要去维也纳实现多年未完成的心愿——你将从海顿手中获得莫扎特的精神。”

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后,在约瑟夫·海顿哪里上作曲课,并很快获得了进入奥地利首都富裕人家的权利。这并非因为他那糟糕透顶的社交技巧,而是因为他作为一名钢琴家的杰出才能。贝多芬演奏钢琴的力度、强度和激烈程度,比任何一位维也纳贵族曾经听到的都要大很多。而且他有着独特的技巧,正像当时一位目击者所说:“他知道如何去吸引每一个听众,常常让他们热泪盈眶,很多人甚至大声抽泣起来,这是因为他的表演中具有某种魔力。”

贝多芬的天才最终让他得到了来自三位贵族的一笔年金,以保障他的创作不被干扰。这份协定书的大致内容是,他们不会去干涉贝多芬的创作内容,给予的金钱仅仅是为了保障他的工作不会由于他的基本生活需要而陷入困境,更不会使他卓越的天才受到阻碍。这与海顿在40年前所签的合约有着巨大的反差。

此时音乐不再仅仅适合一种工艺,作曲家也不再仅仅是一个仆人,音乐成为一门崇高的艺术,而创造者是一位必须得到保护和供养的天才——这是一种新的浪漫主义的音乐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驱使下,贝多芬表现出古怪的一面,但也正是这种古怪性格使他的作品拥有了大胆独创的可能性。

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1799)

贝多芬音乐的大胆的独创性,可以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悲怆”奏鸣曲(”Pathetique”Sonata)中听到。他为这首独奏的钢琴奏鸣曲加标题“悲怆”,暗示了他在作品中感受到的激情和悲愤。它强大的戏剧性和紧张性,主要来自极端的对比并置。在力度(由强到弱)、速度(从慢板到急速)和音域(很高到很低)上都有极端的两极。这首作品比任何一部海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要求具有更高的演奏技巧和持久力。贝多芬经常在维也纳的贵族家中和宫殿里演奏这首作品,以展示他的精湛琴技。

与莫扎特更加轻快而跳跃的风格相比,贝多芬的演奏更具有“连奏(legato)”的性质。贝多芬本人曾说:“一个人可以让钢琴歌唱,只要他有这种感觉。”在“悲怆”第二乐章的连奏旋律线条中,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在让钢琴歌唱。而他给这一乐章写下的表情记号也是“如歌的”。因为这个旋律的歌唱性,比利·乔(Billy Joel)在专辑《An Innocent Man》中的歌曲《This Night》的副歌中借用了这个主题。

18世纪的钢琴奏鸣曲本质是一种优雅、适度的个人音乐。那是一种类似莫扎特、海顿那样的作曲家兼教师为他们有天赋的业余学生创作的,在家里演奏的音乐。但贝多芬的奏鸣曲与他们有些不同,他将公众舞台上的辉煌技巧注入其中。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宏大的音响,宽广的音域和更宽广的长度,使它们更适合于19世纪不断增长的大音乐厅中演奏。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就成为职业钢琴家的必练曲目,今天也依然如此。

“英雄”时期(1803-1813)

在耳聋和自杀这两种复活和反抗的情绪中,贝多芬开始了他创作上的“英雄”时期(或简单称之为“中期”)。贝多芬的作品变得篇幅更长、语气更肯定,充满了宏伟的气势。经常由分解三和弦构成的简单主题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主题有时不断地反复,使音乐扩展到非常宏大的规模。当这些主题由铜管乐器弹奏时,就形成了一种英雄凯旋般的音响。

贝多芬一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其中六部完成于“英雄时期”。他的交响曲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比莫扎特和海顿的交响曲更加庞大和复杂,它们为19世纪那些宏伟壮丽的交响曲建立了标准。最杰出的是第三 “英雄”交响曲、第五 “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以及宏伟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贝多芬在这些作品中将一些新的乐器引进了交响乐队:长号(第五、第六、第九),低音大管(第五和第九),短笛(第五、第六和第九),甚至人声合唱(第九),由此创造了新的管弦乐色彩。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1803)

就像这部作品的标题所暗示的,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概括了宏伟的、英雄性的风格。与其它任何单独的管弦乐作品不同的是,它改变了交响曲的历史方向。这部长度为45分钟的作品,几乎是贝多芬的老师——海顿其成熟的交响曲长度的两倍,它以惊人的节奏效果与和声变化冲击着人们的耳朵,震撼着19世纪初的听众。对贝多芬来说,这部作品最新奇的地方是他有自传性内容,因为这里面的“英雄”,最初曾指的是——拿破仑·波拿巴。

19世纪初德国和奥地利正在与法国进行战争,然而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却更多地接受了法国对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召唤,拿破仑·波拿巴成了他的英雄。他将自己的第三交响曲献给了他,并在扉页上写道:“为波拿巴而作。”但当贝多芬得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愤怒地说道:“那么现在,他也要为实现他的野心而践踏人权了。”随后拿起一把小刀,猛烈地刮去了扉页上波拿巴的名字。当作品出版时,拿破仑的名字被删除了,换上了更一般的标题:“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贝多芬并不是一个保皇派,而是一位革命者。

最后的岁月(1814-1827)

到了1814年,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几乎彻底从社会中隐退,他的音乐也具有了更加遥远、不易接近的性质,对演奏者和听众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这些晚期作品中,贝多芬要求欣赏者在很长的时间跨度中把各种乐思联系起来。这种音乐似乎并不为贝多芬时代的听众,而是为未来的听众而创作的。贝多芬大部分晚期作品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这些都是亲密的、内省的室内乐。但有两首作品,《D大调弥撒》(“庄严弥撒”,1823)和第九交响曲(1824)。在这些更大型的作品中,贝多芬在此力求与人类的广阔范围直接沟通。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在这里,他所要表现的思想是如此伟大,以至于只用管弦乐队的乐器已经不够。他需要更多的东西——歌词和人声。诗人弗里德里希·冯·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的《欢乐颂》是一首歌颂人类兄弟之爱的赞美诗,贝多芬早年就对这一主题情有独钟,他时断时续地为这首诗歌谱曲,前后花了近20年时间。

最终,贝多芬将《欢乐颂》带进了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创作中,在那里出现了一个主题和一组辉煌的变奏。这段音乐有25分钟,逐渐进入宏伟的高潮。贝多芬促使人声唱得越来越响、越来越高。器乐演奏者们也被急板的速度所驱使,所有的表演者都竭尽全力超越他们身体机能极限去表演。当音响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时,它并不那么优美,因为合唱与乐队是在与一个高贵的人声对话。他们传递着贝多芬给的信息:艺术要联合全人类。

在贝多芬所有的交响曲作品中,矗立着伟大的第五交响曲。这部作品的创新之处在于作曲家通过四个乐章,传递出一个心理发展的过程。所有富有想象力的听众都能够觉察出以下情景的发展:由命运带来不好的遭遇和冲突——冷静的沉思和灵魂追求——与命运进一步的抗争——最后,战胜命运后的凯旋胜利。显然,这部交响曲倾注了贝多芬对于自身不好命运(伤病与耳聋)的抗争情感。

贝多芬的身影俯视着19世纪的全部艺术,他证明个人的情感表现能够怎样突破古典主义形式的束缚,并取得令人惊讶的强大效果。他赋予音乐“宏大的气势”,就像“悲怆”奏鸣曲的撞击性引子或第五交响曲引向终曲的巨大渐强那样的惊人效果。他表明,即便是脱胎于旋律和节奏的音响也是可以辉煌壮丽的。

而且他既创作出了宏伟的音乐,也创作出了强烈抒情的音乐。他的作品成为了标准,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以此来衡量他们作品的价值。

音乐漫谈26 | 浪漫主义的开启者:贝多芬(Ludwigvan Beethoven)[上]音乐漫谈27 | 浪漫主义的开启者: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中]音乐漫谈28 | 浪漫主义的开启者: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下]

专注音乐作品讨论的圈子唱片俱乐部现已开通,欢迎广大乐友们前来茶聚:

唱片俱乐部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