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灵壁石的发展历史

灵璧石乃古代四大名石之一,宋代杜绾《云林石谱》一百多种奇石之首,历代名人雅士、帝王将相、达官富商收藏赏玩,名声斐然,赞誉有加。灵璧石历史悠久,名冠古今中外。“灵璧”使得物与地同名,石与璧并驾,可以想见人们对灵璧石何等珍爱了。灵璧县东北部绵延十几座山脉中都产有灵璧石,其中又以磬云山之灵璧石最为著名。远在三千年前的殷代就被人们发掘并用于制作当时重要的乐器——磬,因此又被称为“磬石”和“八音石”,比编钟早了1000多年。此石黑亮如漆,石质细腻润滑,且叩之有声,音韵悦耳动听,为灵璧石中之珍品。“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灵璧石不但石质坚贞、声美(玉振金声,清越悠扬)、色美(五彩纷呈,光亮润泽),其形更美,天上飞禽,地下走兽,人类精灵,世上万物,无不包罗。均是不假雕琢,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 自汉代开始,灵璧奇石逐渐被用为园林造景、假山叠石、厅堂摆放、几案摆设和把玩。至盛唐、大宋时,灵璧石已显露其锋芒。灵璧石历史上曾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开掘。一次是北宋中后期,先是当地人士采石筑园,或为清供,经苏轼、米芾、杜绾等人颂扬,名声愈噪,并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直到宋徽宗修筑“艮岳(万寿山)”,搜尽天下异花奇石,利用皇权征调灵璧石,所谓历史上“花石纲”是也,达到高潮。北宋灭亡,宋徽宗被虏去坐井观天,民不聊生,生存是第一需要,包括灵璧石在内的收藏冷落了下来,此后少有人问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明万历年间。王守谦称:“国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土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万历己酉年(1609),御史张鸿元去灵璧觅石,雨后在山涧沟壑中采得几方,以此为端,开始了又一轮挖取灵璧石的热潮,贩石者接踵而至,灵璧石的第二个春天来临了。乾隆下江南,亲笔御题了“天下第一石”。此后,清末民国时,国之不国,连年战乱,包括灵璧石在内的其它奇石、古董的收藏都冷寂了。第三次采掘热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随着奇石热兴起,海内外来灵璧求石者日盛,古老的灵璧石也复苏了,“灵璧石热”导致日夕奔走于山间觅石之人如蚁。有识之士呼吁:灵璧石资源已濒临枯竭!并建议政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禁止滥采乱挖和盲目流失,尽快建立“灵璧石藏馆”,收集与保护灵璧石精品,这才有了一定的控制。

灵壁石以奇而闻名于天下,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生成形态各异的灵壁石。《尚书·禹贡》中有“泗滨浮磬”的记载。唐宋时期,更是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都纷纷加入到灵壁石的赏石者中来。灵壁石作为客体凝聚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关于灵璧石,以下几说可见一斑:

就磬石来说,有一典故:《华原磬》写的是用陕西华原之青石制作石质乐器——磬。古人认为磬发出的音乐对人有教育作用,不可等闲视之。白居易和其好友元稹认为,应用古泗滨磬而不能用华原磬。原因是古泗滨磬发“清声”为“雅”乐,华原磬发“浊声”为“郑音”。“清”声为“正”声,使人向上;浊声为“邪”声,以邪诱人,必然国亡民穷。元稹说:“泗滨浮石裁为磬,古乐疏音少人听”、“正声不屈古调高,钟律参差管弦病”、“华原石软易追琢,高下随人无雅郑”、“玄宗爱乐爱新乐,梨园弟子承恩横。霓裳才彻胡骑来,云门未得蒙亲定。”白居易赞同元稹的观点,作《华原磬歌》曰:“华原磬与泗滨磬,清浊两声谁得知”、“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他们讽刺的是用“浊音”、“邪”声去毒化人们心灵的“浊声误国”的那些心术不正的奸人,同时也道出了泗滨磬石的美妙。由于磬石玉质金声,清润悦耳,世间罕有,引起了历代诗人的瞩目,并为灵璧磐石引吭高歌。宋代诗人方岩曾写了一首长诗《灵璧磬石歌》,开头就赞美“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明清以来,灵璧制磬发展了多种多样的镂空雕花磬,可以用来挂在宫阙、寺院等高大建筑物上作装饰,或作客厅、书斋的摆设,以寓“吉庆有余”。

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水以磨墨,既可做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古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乃是南唐后主李煜钟爱之物,直径一尺多,前后有几十个如指头般大小的峰峦,上有一小方坛,上面有二寸见方的砚台,米芾在《砚山》诗序中写道:“谁谓其小,可置笔砚……”这尊供石,后来米芾用它换了镇江甘露寺下沿江的一处宅基,筑成“海岳庵”。这可算一段佳话。米芾念念思之,并作有《研(砚)山图》传世。

“石痴”米芾和灵璧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史籍曾记载 “元章守涟水,地近灵璧,蓄石甚富,一一品第,加一美名,入玩,则终日不出。是时,杨次公为宪使,因往涟焉。正色曰:朝廷以千里郡邑付公,那得终日弄石,不省录郡事。米趋前,乃措笏由袖中取一石,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色极清润。宛转反复以示杨曰:如是安得不爱?杨不顾,乃纳入袖;又出一石,叠嶂层峦,奇巧又胜,又纳之袖;最后出一石,尽天划神镂之巧。顾杨曰:此石安得不爱?杨忽曰;非独公爱,余亦爱也。即就手攫得之,径登车去。米以杨夺其所最,罔然自失者累月,屡以书请之竟不复得。”

杜绾《云林石谱》云:宿州灵壁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扣之,铿然有声。……或成物象,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亦有窒塞,及质偏朴。若欲成云气、日月、佛像及状四时之景……峰峦岩窦,嵌空俱美……

宋皇室后裔赵希鹄言:“灵壁石在山谷中掘之,色如漆、白纹如玉……佳者如菡萏,如卧牛,如蟠螭,扣之声音清越如金玉……。”

清·谷应泰《博物要览》称:灵壁石为‘灵皇石’,产灵璧县磬云山。……或成物像,峰峦巉岩透空,优于诸石,大者可饰园林,小者可为文房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