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指的是什么?
三门峡是黄河流入大平原前的一座峡谷,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这里石壁陡峭,黄河滔滔从中流过,被迎面的神门和鬼门两座河心石岛劈成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流分别称人门、神门和鬼门。传说是古代大禹治水时用巨斧劈开的,实际三门都是黄河水流经过亿万年冲击的杰作。
为了根治黄河水患,人民政府在50年代末期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从拦水大坝顺水下行约300米处有三个小石岛,中间的一座稍高些,岛高出水面7米左右,在激流中突兀而立。这就是闻名天下的中流砥柱。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查探水路来到三门峡,曾写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丞相魏征刻在砥柱之上。书法家柳公权有孤峰浮水面,一柱定波心,顶压三门险,根连九曲深的诗句。这块砥柱石传说是仙人点设的航标石,上有朝我来赞砥柱石三字。船过三门天险,必须向砥柱石直驶,才能在峡谷口的大漩涡里转一圈,顺势绕过砥柱石进入缓流,否则会船破人亡。天门之险,向有船到鬼门关,两眼泪不干的说法。千百年来,中流砥柱始终屹立在惊涛骇浪之中,任凭风吹浪打,独自岿然不动,被视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此地尚有名人骚客题刻70多处,古朴苍劲。
砥柱得名的由来
中流砥柱的由来
砥柱石位于黄河中游的河南三门峡境内。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黄河自然流淌,在三门峡形成了神门、人门和鬼门的三道河门,那时候,河水惊涛拍岸,到了汛期,黄汤一样的泥水怒吼着由上游倾泄而下,在三道河门里横冲直撞,一旦在此行船,便会造成船翻人亡的后果。然而,就在三门的下侧,一座山形巨石横立河中,将汹涌的河水拦于自己的脚下,那河水也怪,遇到了它,便突然温顺起来,河床变宽,留下一片平静的河滩,人们在此歇船避汛。于是,人们非常感激这座石山,以它敢挡波涛的勇气的力量,称它为中流砥柱。
万里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就以它那汹涌澎湃的气势而著称。在黄河上,有数不尽的险滩和暗礁,五千年的黄河儿女在这儿繁衍生息,对母亲河的生性和脾气了如指掌。中流砥柱,这樽仅有十多米高的一座山形河石,就被华夏子孙们传颂为英雄石,作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