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一些文学常识

一、关于杜甫的一些文学常识

他的诗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代表作《兵车行》、“三吏”、“三别”等都是传诵的名篇。他的诗有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

二、谁知道华山周围的地形啊

五岳中的西岳,天下名山,地处陕西省华阴市城南。

华山历来以奇险雄秀而著称于世,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主峰是秦岭山脉东部一个主要支脉上的主峰,海拔二千多米。《山海经》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水经注·渭水》中记载“远而望之,又若华状”。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中描述:“未入关,百里之外,即见太华山兀出云表。”古人更有很多诗歌描述了从平原遥望其主峰巍峨耸立的雄姿。“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碧莲重叠在青冥,落日垂鞭缓客程,”这些都形象的表达了华山主峰的景观特征。

华山主峰的落雁(南峰,海拔 2160.5米)、朝阳(东峰,海拔2053米)、莲花(西峰,海拔2082米)三峰,因其耸峙鼎立,高插云霄,宛若天外飞来,故有“天外三峰”之称。三峰突兀壁立,势如刀削,在周围环列诸峰中,独具雄姿。登临绝顶,环顾四周,层恋叠峰,诚如唐代诗人杜甫诗《望月》中所描述:“西岳陵赠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给人以“只有天上,更无山与齐”,脱垢超俗,若临仙境之感。

东峰之东北有巨崖若悬,山岩峻秀,黄苍相间,既有名的仙掌崖,“华山仙掌”被誉为关中八景之首。

三峰之前,又有玉女峰(中峰,海拔2033米)、云台(北峰,海拔1614米)、五云(海拔1827米)诸峰虽不及三峰,亦峭拔陡立,各具姿态。

环绕主峰的主要山峰还有三凤山、玉柱峰、白云峰、三公山、蜡烛峰、凤凰山、狮子岭、北斗坪、北直岩、虎头峰、王刁岭、梁张山等。南北方向有几条山峪贯通,东西方向各峰阻绝。且山势陡峭,极难攀登翻越,因此,素称“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峪称为攀登华山主峰的唯一通道。华山誉驰中外,是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

华山的地形特征和风景形象特征,同华山的地质构造与气象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山是侵入太古界太华群古老变质岩系中的一个巨大花岗岩体。华山及其周围诸峰的悬崖峭壁,就是这个露出地面的花岗岩体沿着比较发育的垂直节理脱落而成。其主峰则更为典型,四面都有发育的垂直节理。因而形成“削成而四方”的方柱体直插天际。

明人王宏撰说:“山不石不奇,不纯石不大奇。华山十里五千仞,一石也。”此说指出了华山的奇,也准确的说明了华山的地质构造特点。

攀登主峰的通道经玉泉院沿华山峪而进,沿途曲折幽深,自青柯坪而上,更是历经奇险。如:“险光一线开,窄缝夹青天”的千尺幢;陡峭直上的白尺峡;左壁右壑,状如犁的老君犁沟;“路仅容趾,下临绝壑”的擦耳崖;“崖如斩块,挽销而上”的上天梯;“两厢悬崖数万仞,窥不见底······跨脊岭而上”的苍龙岭。登临绝顶,更有悬临于千仞崖壁上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等。

华山地区的气象多样而富于变化,山区气温比平原低而降雨量多。山区,特别是三峰一带风云雨雾变幻莫测,赋予华山景观以极大的动态特征,云华山、雨华山、雪华山、雾华山风景形象各异,分别给人以各不相同的美的感受。随着季节和时日的变化,华山的景观,瞬息万变。黎明观日出,傍晚观日落。夏季多雨,云海翻腾,有南岳之烟云;秋季天高气爽,举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冬春低温,雪压劲松,呈现北国之风光;一

年四季均有景可观。云台观壁曰:“天下胜境,多为淄黄所占。华山峙西土,翠黛插天,雄丽莫状,为天下名山最。天下胜境,恐无逾于此者。”

明朝时画家王履作华山图序曰:“太华山天下名山冠也,故古人以得游为快,不得游为恨。”韩愈说:能令下国之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禄禄”。说明华山风景令人陶醉。

华山的土壤是酸性泡土,且雨量充沛,有利于植物生长。植被很丰富,我国温带植物均在华山可以很好生长,目前有乔木一百余种,其中华山松,常年青翠,盘根错节,立石而起,千姿百态,为华山披上绿色的艳装。华山松高一般在十几米、二十米左右、还有三十五米以上的,胸径二米左右。华山松种仁味美可食,含油量约百分之七十。华山由于山体很高,植物垂直分带比较明显。海拔二千多米多杉,海拔一千米到一千五百

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五百米多柏,海拔五百米以下为低山阔叶林。这些植物的垂直景观,给游人能带来精神上的变化乐趣。华山植物中盛产胡桃、柿子、银杏,可作为游人的季节性食品。华山药材之名贵,也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华山山林中还有少量的画眉鸟类,鸣叫声悦耳,可增加游兴。

三、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为什么会懒困呢?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4.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作品: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内容: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别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观光胜地之一。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筑从正门始,依次递进是大庙、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