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有什么景点呢?

舟山有什么景点呢?

·普陀山

·桃花岛

·海金沙、撩人情思的塔湾金沙景区

·大佛岩景区

·水深潮缓、绚丽多彩的桃花港景带

·朱家尖

·嵊泗列岛

·沈家门

·定海

·岱山

·秀山岛

舟山有哪些渔家民俗?

舟山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早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舟山本岛西北部的马岙原始村落的土墩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海岛河姆渡文化”,被誉为“东海第一村”,成为大陆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舟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历了从“以海为田”到“以海为途”的转变。春秋时舟山被称为“甬东”,属越国。秦隶会稽郡。隋属句章县。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舟山开始建县(称翁山县)。宋朝称昌国县。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建定海县。虽经明清两度海禁废治达600余年,舟山的文明历史却一直顽强地延续下来。定海古城作为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古迹众多,1991年被浙江省政府批准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

观音传说

扬枝观音 唐朝宰相、名画家阎立本,年轻时画了一幅普陀观音大士画像。画里的观音菩萨,头戴 珠冠,身穿锦袍,酥胸微袒,玉趾全露,右手执扬枝,左手托净瓶……[10]

舟山渔民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船渔工号子的总称,是舟山各岛渔民、船工世代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它与渔船、运输船作业和渔(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劳动时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国内的代表性民间劳动号子之一。

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以锣、鼓、钹及锁呐为基调,间以丝竹,音响宏壮,旋律急荡奔放,气氛极为热烈,具有鲜明海海岛特色。解放后这一民间艺术,经过加工改进慢慢地搬上了舞台。主要作品有《渔舟凯歌》、《东海渔歌》、《渔民欢乐》等。

祭海

渔民每泛出海之前,先要在船上祭祀神祗,烧化疏牒,俗称“行文书”。然后由老大将杯中酒与盘中肉抛入大海,称“酬游魂”,以求出海打鱼时平安无事。祭祀时要放一副“太平坊”,即棺材板,出海时,放在船上。棺材板冠以“太平坊”之名,与渔民在大海作业时很有可能被巨浪吞噬相关。葬身大海是渔民大忌,与“入土为安”的习俗大相径庭。因此放一副棺材板,以求太平无事,若死,也得死在家里,才能“入土为安”。这与他们到市场上去买床,不愿买新的,却要买一张已死过人的,以求到老能死在床上的愿望相一致。一泛结束,亦要举行祭祀神祗,称“谢洋”。

潮魂

旧时沿海渔村一种特殊的丧俗。出海渔民翻船而死的人,因无法寻得尸体。家中设灵堂,海边搭草棚设“醮台”。傍晚举行招魂仪式,在草棚里点香烛,放供品,稻草人坐中间,上贴死者生辰八字。夜间涨潮时,道士坐“醮台”上,敲响钟磬饶钹,念咒语。有人手扶一根手竹,上挂箩筐,内装雄鸡一只,面对大海,随道士咒语,不停摇动。也有由死者家属披麻戴孝,提着灯笼高呼死者名字,为其招魂。第二日将稻草人放入空棺材安葬。

跳蚤会

跳蚤会,又名跳灶会,系流传于舟山白泉的民俗舞蹈,因舞姿如跳蚤和妇女跳到灶上撒尿就能灭火的传说而得名。它的形式是男女对舞,男饰济公,女扮火神(男扮女装其装为红衣绿裤),意为“济公斗火神”。行会时,他(她)俩由粗草绳围成长方形,边舞边唱,唱法似“小热昏”一般,除原准备的曲调外,能触景生情,见机应唱,能吸引围观者兴趣。

唱蓬蓬

唱蓬蓬即唱新闻,指乐师借助伴奏,将时事新闻和评论说唱给众人听,并获取一定的报酬。

滃洲走书

舟山走书(又名滃州走书)源于定海马岙,是舟山群岛历史文化奇葩之一,约产生于1800年前后,后从六横传至镇海后,演化为“蛟川走书”。初为自击自唱的单口说唱曲艺,内容以短词为主,原为一人自鼓自唱,后吸取戏剧中的走、唱、念、表相结合的表演手法,将单档坐唱改为二人或多人演唱。常规演出为1人主唱,辅1-2人伴奏(帮腔和笛)。其基本调为“慢调”与“急赋”,另吸收其他曲乐中的“二簧”、“流水”等曲调。演唱朴实,清晰“四工合”帮腔为其特性音调,以唱、表白、演为主要表演形式。

舟山贝雕

舟山贝雕是利用当地的贝壳作原料,根据贝壳的天然色彩、光泽、纹理,精雕成神形兼备的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等画屏的工艺美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