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镇的来历?

昭平县黄姚古镇有众多的明清建筑。街巷布局是九宫八卦式的。街道都用青石凿成板料镶砌而成。在南方城镇算是是罕见的亮丽风景线。

黄姚地名因姓氏得名。其实,最早来到黄姚的汉民并不是姓黄而是姓姚。为何不叫“姚黄”而又叫“黄姚”呢?因为黄姚自古以来是瑶民的领地。汉民迁来后,与瑶民生息与共,朝夕相处。天长日久,瑶民的耕地被汉民开发,瑶民受到歧视,在商品交易时,瑶民认为吃亏多,遂产生纠纷,导致械斗。汉民对瑶民积怨成仇,产生成见。当时,汉民居住在印塘社、云根庄、茶山根、大坳寨、谭家寨、刘李寨、后来的山根寨等处。此地还没有统一的地名。为了对外交往的需要,几个寨子的族老聚集商议就定名为“黄姚”。他们认为,瑶民和汉民共同相处的地方,叫“姚黄”不好,“姚黄”和“瑶王”,读音太像了,必须忌讳“瑶王”这个音。族老一致通过启用“黄姚”为地名。从此,十几个村寨就有了统一使用的地名了。

黄姚街道出现最早的是鲤鱼街。

莫家和古家建成山根寨后,陆续又有古、莫、劳的本家迁来。为了扩大居住场所,必须择地扩建。于是想到在山根寨前的亭子溪北岸、刘李寨前的姚江西北岸建一条街道。首先在山根寨上下寨的分界处的兴宁庙前筑起一座石拱桥,方便人员往来。新建街道要合符经商布局的需要。建成后,就把刘李寨的商业市场搬到鲤鱼街来。

在开发鲤鱼街时,正好街心有一块天生的石头酷似鲤鱼。故有人提议就叫做鲤鱼街。鲤鱼街建成后,成为方圆几百里最繁华的明清商业街。鲤鱼街的住家主要有姓古、姓莫、姓劳三姓人。由于迁来的汉民有浓厚的炎黄子孙的意识,习惯把江河比成龙。鲤鱼街和山根寨都建在江边而且紧紧相连,有人又提议,将连在一起的街道统称龙畔街。

鲤鱼街商业交易兴盛伊始,安乐街开始动工修建。宝珠观建成后,需要通往出入。于是就有寺观巷了。寺观巷和安乐街的中段以及劳家巷的住房几乎全是姓劳的住家。

清朝中期,鲤鱼街遭受一场特大洪水。江边房子被摧毁得所剩无几。黄姚商业中心开始往安乐街转移。

由于瑶民与汉民发生流血冲突,清政府派兵出面镇压瑶民。为了纪念带兵的首领李道清,黄姚人在劳家巷住房西面街头建起一座寺庙,取名安乐寺,以祈求民众安居乐业。这段街道也就命名为安乐街了。安乐寺右前方是条小巷,是安乐街居民挑水洗衣洗菜的必经之路。小巷的尽头有一口仙人古井。这条小巷就叫做水井巷。

续建安乐街西段用了足足几十年的时间,才建成金德街和杨巷、大贵巷。安乐街从永安门起到大贵巷口止。大贵巷建成不久就有两家姓古的分别考中一文一武举人。所以命名为大贵巷。金德街有一条小巷通出北面的宝珠溪。巷中有杨家、林家、古家三姓人。杨家首先提出要求建房的,就取名杨巷,后来有人叫它羊巷。金德门内外的街道不算长,却有三四个转弯。“金德”,得金吉利,“金德”,金榜得名,“金德”,今得,刚刚建得。当时,刚建成新屋的古家确实考中一名武举人,所以取名金德街。金德街到南塘有一条仅几十米长的不显眼、不出名的小巷。小巷通南塘边名叫桂花井的水井。这条巷,水巷、横巷都有人叫。金德街通北面的锡巩桥有一条小巷,巷里建有福庆祠,所以叫福庆巷。后来有人叫它牛巷,因为巷里有榨油坊,圈有不少牛。

迎秀街刚建成,也有人考中秀才从县城回来经过此街,自然就命名迎秀街了。解放后曾有平秀街的称法。迎秀街通西门楼。西门楼其实方位在迎秀街的北面。此段街是黄姚人去昭平县城的必经街道。西门楼内建有小庙西宁社,所以称西社街,简称西社。

迎秀街的西头是天然街。因天然门外有天然石拱桥,而取名天然街。接龙门是扩建护城墙时在天然门外新建的。

黄姚有条新兴街。它在真武山下,街的北段全部姓梁,街的南段全部姓莫。南段街连接刘李寨。新兴街就因它是全黄姚街建设时间最后的,所以命名新兴街。解放后,曾有中兴街之称法。

由此可见,黄姚古镇的大街小巷的名称大都是图吉利而取好名的。小巷名称也有根据实际用途来取名。这与其它地方的街巷取名没有多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