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太白碑林导游词讲解
太白碑林是李白故里人民为了纪念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而修建的,为进一步弘扬李白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李白及其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江油市委、市政府等8家单位,于1990年共同策划倡导2000年启动兴建的一处展现李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起点高、艺术性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胜地。太白碑林的整个工程投资五千万元人民币,在2002建成。同名的还有安徽当涂太白碑林。
碑林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桂海碑林博物馆集中致力于桂林石刻的保护、研究、陈列和宣传工作,利用文物的特性,建设高档次旅游精品工程,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并取得突出成绩。多年来,已接待中外游客及港澳台同胞一百多万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李瑞环、钱其琛、迟浩田、布赫、阿沛 . 阿旺晋美、丁关根等曾专程到馆考察,并对该馆突出的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赞扬; 1998 年,桂林市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 “ 关于对桂海碑林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议案 ” 的决议,并将该项目列入 2000 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规划总面积达 4 万多平方米,投资额 1110 万元,该工程已于 2000 年 1 月正式启动。
桂海碑林博物馆,随着其总体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完成,必将给中外游客创造一个环境更优雅、更舒适,文化内涵更丰富、档次更高的游览家境,成为最受广大市民、中外游客欢迎和乐于光顾的文化游览胜地。
宋代龙隐岩建有释迦寺、骖鸾亭、环翠阁等建筑,明代有怡云亭,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黄兴科等重修释迦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再度重修。龙隐洞南于宋嘉定三年(1210年)建平亭,今不存。
1964年,为保护和展示龙隐岩、龙隐洞石刻文化,桂林市政府拨款整修龙隐岩,在释迦寺遗址上建藏碑阁,建筑总面积327.87平米,三层砖混,小青瓦顶。1998年藏碑阁落架维修,改为琉璃瓦顶。
1987年,新建碑阁700平米,砖混结构,主楼展室为四层,陈列明清散碑及桂林各名山经典石刻拓片。
1990年,恢复建设骖鸾亭。于87年新建碑阁南侧接建碑廊和叠式碑亭,建筑面积约336平米,二层砖混,现为拓片库房及办公室。
2001年,根据《桂海碑林博物馆保护性开发规划》建成一期主体工程――大门综合体(大门、碑墙、贵宾接待室、售票处、讲解员休息室)、流杯亭,总建筑面积340平米,并完成规划A区环境整治。
摩崖石刻历史沿革
桂海碑林博物馆所辖龙隐岩、龙隐洞石刻为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之一,现存摩崖石刻213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111件、元代1件、明代42件、清代26件、年代无考32件。年代最早的石刻为唐乾宁元年(894年)张浚、刘崇龟“杜鹃花唱和诗”。宋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平蛮三将题名”,是研究狄青、孙沔、余靖等平侬智高起义的珍贵文物;宋庆元四年(1198年)梁律重刻蔡京书“元祐党籍”,是研究元祐党争的重要实物例证;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希颜刻梅挚“五瘴说”是一篇抨击时弊的檄文;石曼卿与范仲淹、宋祁、赵宗道等饯叶道卿题名书于宋明道二年(1033年),刻于宋庆元元年(1195年),是一件人争宝之的重要文物;同年所刻“高州石屏记”是洪迈为朱希颜所赠高州石屏所作的记。明代闵珪“征古田班师记游诗”、庄国桢“右江北三平寇记”、汪道昆“平蛮碑”、杨芳“皮林纪事碑”等是研究明代广西历史的重要文物。宋李师中、米芾、程节、章岘、方信孺及清代谢启昆等人的题诗,清初阳刻线描观音像,均有较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