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民风民俗作文

一、永济民风民俗作文

永济,一个美丽而有魅力的城市,山好水好风景好。我的家就在这个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我的家乡依山傍水,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是个旅游胜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描写的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高大雄伟的鹳雀楼分为六层。楼里面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鹳雀楼的西边是黄河,夏天,乘艇游河,仿佛置身在仙境里。鹳雀楼东临普救寺,普救寺又叫莺莺塔,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这里。唐铁牛遗址的铁牛个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山川秀丽,风景独特。秀水山庄依山傍水,奇峰陡崖,怪石嶙峋,晋南抗日振邦的历史遗迹,给山庄增添了几许英雄之气。神谭大峡谷是中条山北麓的一个神奇的山谷,奇石、瀑布、特殊的地质地貌,溪水、森林、自然的民俗村落,构成了神潭大峡谷景区的独特吸引力。

永济南面是中条山,山上风景优美,山下的舜帝山森林公园是永济的亮点。公园占地300公顷,林木植被面积有1500多亩。舜帝山因相传舜帝曾在此山泉水源饮水而得名,加之是舜文化的发源地而名扬天下。舜帝山森林公园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晚上站在山下抬头望,你可以看见在高高的山上亮丽的四个大字——魅力永济。旁边还有许多小灯密密麻麻的分布在“魅力永济”四个大字的周围。从远处看,就像雪山一样。晚上,公园里的广场上就汇集了许多人,有小孩,有大人,还有老人。小孩穿着溜冰鞋成群结队地滑旱冰,大人都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老人都三三两两地一起散步。舜帝山公园是永济市民的乐园。永济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历史悠久。许多古代名人都出自我的家乡,有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柳宗元,唐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唐代诗人王维……其中,柳宗元的塑像就在柳园内。唐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家乡就在山西省永济市韩阳独头村。

我的家乡——永济就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让我感到自豪。我爱我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二、按游览的顺序写一篇游泳济公园的日记

今天是周五,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边走边唱着西丁校歌,出了学校大门,向北走,不一会就来到了永济公园。

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假山石,上面刻着“永济公园”四个大字。假山石纹路清晰,和刻在中间的四个大字浑然一体,细看去,就像是一块自然而成的艺术品,假山石的右侧是台阶,台阶两边是一米高的石栏。顺着台阶往上走,中央的三个花坛立即映入眼帘。红、粉、黄三种颜色的花竟相开放着。红色的,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充满了热情;粉色的,像日落时淡淡的晚霞,充满了温馨;而黄色的,像明媚春日里的江南盛开的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满是温暖。蜜蜂,蝴蝶大概是被花香吸引了吧,纷纷在花丛间翩翩起舞,给宁静的公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再往上走,我们来到了观景台,放眼望去公园的景色尽收眼底。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穿园而过的河流。河水清澈透明,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粼粼波光,偶尔会看到鱼儿跃出水面,还有一两条小船从河上轻轻荡漾,欢声笑语洒满了河面。

游览过了这些地方,我们便要去我们最期待的地方—白石桥了。因为听说那里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小鲤鱼。我们兴冲冲地赶到那里,咦?湖面静悄悄的,一条鱼的影子都看不到。这时,不知哪位同学向湖里扔了些鱼食,瞬间,许多小鲤鱼从四面八方聚拢了过来,形成了一条彩带,散布在河里就像一幅美丽的图案。看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我真想下去抓几条回家养。

我们还想继续玩儿一会儿,可天色已晚,我们不得不离开了永济公园。永济公园真是一个休息娱乐的好地方啊,有时间,我要再来!

三、参观博物馆 感受

一、鹅头桶

正月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温州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里最让我留连忘返的是艺术品展厅。在展厅里各个年代各种造型的艺术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特别是有一只造型独特的木桶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只什么桶呀?一只圆圆的桶上有一个长长的把,这个把的造型是一只鹅头,桶沿是高低不平的,因为它代表着鹅的翅膀和尾巴,整个桶看起来就像一只浮在水面、回头展望的鹅,使我想起一首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爸爸告诉我说:这种桶是温州最有特色的木桶,叫鹅头桶,是古人用来装洗衣服的,因为古人洗衣服是到河里的,人们把洗好的衣服放到桶里,然后用手挎着鹅头桶提回家,这样既轻松又好看。我心想古人真聪明,我也要好好读书,假如我也发明一些东西放到博物馆,让将来的观看,那该多好啊!

二、蝴蝶盘

呀,博物馆里怎么会飞进蝴蝶来呢,哦,是我老眼花眼了,那不是蝴蝶,是蝴蝶造型的木盘子,它是用一块木板刻出来的,上面有一圈圈的年轮,整个盘子漆成棕红色的,可好看了。听爸爸说,“这是古代人在过大年的时候装水果,瓜子招待客人的,叫蝴蝶果盘。”我们家也有果盘,但那是玻璃做的,虽然看起来很洋气,也很好看,可我还是喜欢这只蝴蝶盘。不知道现在还有这种盘子卖不?

三、活字印刷

在展厅里,我看到了木刻的和泥土烧制的活字印刷字盘,在爸爸的讲解下,使我知道了印刷的基本发展史。

最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要印书,先在一块磨平了的蜡石上将文章刻上去,然后一张纸一张纸地拓印出来,如果要印第二篇文章,就把原来刻好的文章磨掉再刻,这样很费时,而且无法再版。后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人们觉得方便多了,毕升把一个个字刻在特制的泥块上。然后烧硬要排版时,就按文章将这些字排在一个特制的字盘里再去印刷,印完了放起来以后还可以再用。到了近代,人们发明了机械印刷,印刷的速度是快了但是排版还是要手工操作的,其实也没多大进步,现在可好了,采用电脑激光排版了,不但印刷速度加快,质量也越来越好,不知道将来的印刷还会发展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