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区有哪些玩的地方?
1.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古城著名的建筑,位于西宁东关大街路南一侧,是我国西北地区大清真寺之一。该寺建造雄奇,坐西面东,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雕梁彩檐、金碧辉煌,大殿内宽敞、高大、明亮,殿内和整个大寺处处都显得古朴雅致,庄严肃穆,富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
2.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石峡清风,位于城东区小峡口处,石峡清风景区以石峡清风阁为主景,建设有六角亭、景墙、花园池、塑石假山等设施和小品,巧妙地把建筑、小品、景观长廊、园林植物等要素和现有地势相结合,形成一处集感受历史文化内涵、欣赏自然风光、游憩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景区。
4.马步芳公馆,是青海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国时的建筑,也是全国唯一选用玉石建造的官邸,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各院和重要厅宅都有暗道相通,院落设计精巧,建筑古朴典雅,整个院落透出老宅的深沉、庄严和神秘的气息。
5.西宁古八景——金蛾晓日,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名娘娘山、金蛾山。山顶有一座天池,每到夏季雨水旺盛之时,天池里水波荡漾,池畔蝴蝶飞舞,五色斑斓。青海多山,而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
6.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该博物馆致力于地方历史、民族、民俗、宗教等文物的搜集和研究,新馆开放以来,推出了以时代先后为排序、以实物的形式集中反映青海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貌、又分别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的专题陈列。
7.西宁植物园,位于西宁西山湾,是一处集游览观光、科普研究、园林艺术展示、园林植物繁育推广、濒危植物保护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园林绿地,反映高原特有植物景观,创建出具有高原特色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园林植物配置艺术,引种国内外适应本地气候特点的栽培植物,以丰富园林绿化树种和品种,为西宁市民提供幽雅、优美的休憩游览场所。
关于三峡的文化名人和神话传说。
1、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
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
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
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
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
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
爷爷念
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
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
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
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
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爷爷见了点头
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
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
姑娘”。
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
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
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
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
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
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
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
为“花椒”。
2、在大禹治水的时代,巫山有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百姓民不聊生,西王母的女儿瑶姬就带着她的十一个姐妹来此治水,并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治水结束,十二仙女忘了返回天宫,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
3、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孙中山先生当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构思,但由于现实原因限制,没有着手实施。
4、唐朝诗人还利用“竹枝词”的风格,创新成文人诗中的一种新体裁,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竹枝新风的两位大家。杜甫在三峡期间,潜心研究这种民歌体裁,用这种文体创作自己的竹枝词。
他所写的《夔州歌十绝句》,便是新的竹枝词的成功尝试,特别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中唐以后,对竹枝词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刘禹锡。他公开以“竹枝词”名义为诗,篇幅达到11首,被后人赞为“竹枝正宗”。以后的历代文人都创作了许多竹枝词,蔚为风气。
5、据专家考证,竹枝词又名巴渝辞,实际上最早是巴蜀三峡地区的一种民歌,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就在川楚一带流行,战国诗人宋玉有一篇《对楚王问》,其中有几句话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郢中即今湖北,这种“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来合唱的达到数千人,可见受当时川楚民间的欢迎程度。
古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巴人的军队,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时就演变成为“竹枝词”。每逢节日,众多演唱群众手执竹枝,边歌边舞,庆祝丰收。大概到唐朝时,三峡地区普遍流行着“竹枝词”这种民歌,唐朝许多诗人都亲身观看过这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