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恐龙叫什么名字?

一、最小的恐龙叫什么名字?

据国外媒体报道,古生物学家宣布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了一种小型恐龙种类的化石。这种新发现的恐龙大小和松鼠差不多,是在北美大陆发现的最小恐龙,也是全球最小的恐龙之一。 据悉,这种新发现的恐龙名叫果齿龙,身长约30英寸(约合76厘米),站起来也只有10厘米高,体重0.9公斤左右。这只学名为“Fruitadens Haagarorum”的恐龙大约生活在1亿4千5百万年前到1亿6000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据了解,该恐龙的头骨和手脚碎片是30年前在科罗拉多州被挖掘出来,并一直储藏在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直到最近,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州古生物博物馆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才发现它属于一种新恐龙品种。 果齿龙还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鸟臀目恐龙。鸟臀目是恐龙两大分类之一,是具有像鸟类一样骨盆结构的恐龙。鸟臀目恐龙通常都是草食性动物。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恐龙研究所主任路易斯-恰佩说,“草食恐龙通常有很大的肠胃”,但是果齿龙体型很小,而且牙齿上没有研磨磨损的痕迹。科学家指出,它的下颚前方和两旁分别有犬齿状和叶状的牙齿,相信它是杂食性恐龙。路易斯-恰佩说,除了植物,它也会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由于它的体型很小,身手敏捷,它可在大型肉食恐龙的腿间穿梭。路易斯-恰佩所在的国际考古专家小组将这一新发现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皇家学会学报》上。 路易斯-恰佩说:“科罗拉多州是发现果齿龙的地方,但可能在北美洲各地都能找到这种恐龙的化石。它们可能和其他大型的恐龙,比如梁龙和腕龙生活在一起。” 他还表示,该恐龙不但是北美至今所发现的最小恐龙,也是全球最小的恐龙之一。 据悉,果齿龙的近亲曾经在英国、南非和其他一些国家发现,因为当时大陆还都连接在一起。考古学家声称,果齿龙的发现解释了食草恐龙向杂食恐龙的转化过程。因为环境改变和竞争压力,一部分食草恐龙变得更小,种类也更加多样化。

二、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公园里一共有哪些恐龙化石?急!!!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公园里一共有哪些恐龙化石:

有;霸王龙、南方巨兽龙、始盗龙、埃雷拉龙、食肉牛龙等。草:雷龙、梁龙、鲸龙、马门溪龙、圆顶龙等。

三、恐龙是什么动物,谁是恐龙家族中体形最大的恐龙

(学名:Dinosauria)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在2005年日本考古学家观铃发现新证据,恐龙有可能是在鸡蛋里孵化出来的。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於始祖鸟化石有著羽毛痕迹,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应该分类於同一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於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於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在20世纪前半期,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缓慢、慵懒的冷血动物。但是19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温血动物的假设。

编辑本段恐龙分类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体躯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种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区别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蜥脚类有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龙。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门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地层。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