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古生物博物馆后,作者对巨型蜻蜓和恐龙的哪些方面感到好奇?

一、参观古生物博物馆后,作者对巨型蜻蜓和恐龙的哪些方面感到好奇?

今天,我有幸与父母一同踏进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这是一次令我眼界大开的科学探索之旅。(《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奇妙之旅》)

一迈进博物馆,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一进门,我就被众多化石所吸引)

各种化石如时光的印记,记录着地球历史的秘密。我看到了最早的海洋生物,如软体和节肢动物,甚至是脊椎动物的珍贵化石和影像,它们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演变历程。(我逐一探索,从海洋生物的痕迹,到陆地生物的足迹)

巨型蜻蜓的标本尤其令我着迷,它的身体硕大无比,每小时能飞行69公里,让我对古代生态产生了无限遐想。(巨型蜻蜓标本,它的存在就像是时间的见证者)

在博物馆的深处,我见证了葫芦洞的猿人头骨、南京直立人的化石,还有那恐龙时代的动画,让我仿佛穿越回了远古。(历史的痕迹在这里交织,恐龙的雄伟与人类的起源并存)

然而,最让我深思的是,从食草龙的脖子长与头小的平衡,到食肉龙的勇猛,我看到了生物进化的智慧与生存的策略。(生物的智慧与生存法则,让我对生命演化有了更深理解)

尽管有些内容深奥难懂,如海洋生物如何登陆陆地,我还是尽力吸收,因为这都是生命进化史的宝贵篇章。(尽管有些知识挑战理解,但我知道这是生命进化的恢弘篇章)

在科技展示区,我体验了互动的乐趣,通过点击,我仿佛触摸到了那些远古生物的神秘世界。(科技与历史的交汇,让我沉浸于古生物的奇妙世界)

最后,离开博物馆时,我怀揣着满满的敬畏与思考,感叹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离开博物馆,我带着深深的感慨,思考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这次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之旅,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化石都是一段历史的诉说,每一个生物的演变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这次博物馆之旅,让我深感生命历史的厚重与生物演化的深远)

二、世界上的第一朵花在那里长出?

辽宁古果”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二楼“热河生物群”展区,有一块名为“辽宁古果”的化石。化石上有一株貌似蕨类的分叉状枝条,其似叶子的部分呈凸起状,又与常见的蕨类植物类似。

“别看不显眼,身价可不小。”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孙卫国介绍,这个距今1.45亿年前的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据了解,“辽宁古果”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孙革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据研究,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即是现在鲜花的“祖先”。

三、位于栖霞市境内的新石器时期著名的古人类遗址

在栖霞目前共发现了四个古化石遗址,除郝家楼遗址以外,另外三处是东三叫遗址、东三阳院遗址、麻院山遗址。

东三叫古化石遗址位于牙山山脉西南的唐家泊镇东三叫村河西岸的一个黄泥谏稀?975年春,该村社员在河西的黄泥岗上刨泥时,发现许多“龙骨”。文化馆闻讯后,即派李元章前往调查。该遗址南北长约100米,高约50米,文化堆积位于最底层,约为0.5至1米厚,暴露处有许多古化石和草木灰。文化馆将采集的标本选出一部分寄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专家鉴定是鹿化石,属更新世时期。

麻院山古化石遗址位于臧家庄镇梯的麻院山西麓。由中桥、东北桥村村民在此开山采石时发现。该遗址所发现的化石多被烟台某厂一工人收藏,后文化馆李元章采集一部分标本,存于文物库房。另外一处东三阳院古化石遗址位于苏家店镇东三阳院村,具体情况不详。

四、历史:中国境内早期人类

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或称元谋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共计左右门齿两颗。后来还发现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等。元谋人的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有争议,或为约60万年~50万年前左右)。其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拉丁语: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关于其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

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所有这些,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宁绍平原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近年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乡。

河姆渡的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禽,还能驾船和使用多种工具捕鱼。在建干栏式房屋时,使用了卯榫(mao三声 sun三声)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艺,令人惊叹!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半坡遗址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五六千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半坡居民大多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屋内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用。并且当时的半坡人已经学会了使用天然火以及保留火种。建房时他们先在地上挖出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坑,在坑中埋设立柱,然后用树枝等材料沿炕壁建起围墙,有的还在内外抹上草泥,以增强牢固性,最后在立柱和围墙上架设屋顶.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栗.白菜和芥菜。是最早种植芥菜的国家。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及表明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半坡博物馆曾在修复当中,已在2006年7月重新开馆。

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聚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