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谷博物馆有什么馆藏文物?
平谷区博物馆馆藏民国双猴玉坠,器形与上宅遗址小石猴竟有相似之处,玉质莹润,正面雕像猴子两只,一大一小,小猴趴伏于大猴头上,雕造古拙,用刀平稳,转折圆润。此玉坠大小猴浑然一体
二、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其中许多是珍品和孤品,但有三样是共认的镇馆之宝。
一为收藏的春秋时越王勾践剑,一为云梦睡虎城秦简,一为曾候乙青铜编钟。
三、湖南博物馆十大馆藏文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单衣:西汉长沙国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的随葬品,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辛追墓,被誉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湛、最轻薄的服装珍品。
青铜大禾鼎:商代晚期文物,通高133厘米、口径102厘米、腹深52厘米、重226千克,出土于宁乡县黄材镇,是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唐代金银器窖藏,1983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是唐代遗宝中一次收括最全、品类最丰富的文物珍品,代表了唐代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皿方罍:商代晚期青铜器,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黄材,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人面纹方鼎:商代晚期文物,通高59.5厘米、边长47厘米、重34.1千克,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遗址,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楚帛书:战国中晚期文物,1942年出土于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T形帛画:西汉文物,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是汉代绘画的珍品。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唐代文物,通高17.6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11.6厘米、重0.7千克,198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望城铜官寺遗址,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青玉鹿:西汉文物,高3.3厘米、长2.1厘米、宽1.3厘米。1975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西汉文物,外径20.5厘米、内径17.5厘米、高20厘米、盖顶厚2.5厘米。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四、青海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新宁广场东侧,是省内第一座初具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 该馆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内设9个展厅,是一座气势宏伟壮观的仿唐建筑。馆藏文物有3万余件,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贯穿各个历史朝代。其开放的《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藏传佛教艺术展》、《黄河源头奇石展》四个展厅,比较集中系统地展示了青海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五、如何评价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1.在国家博物馆的馆长致辞中,把国家博物馆定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是国家的文化客厅”,“这里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足迹,展示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是中华儿女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精神家园。同时,这里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整个人类文明的宏伟殿堂。”但这其实都是现象,既然冠以“国家”的前缀,国家博物馆其实要完成的,是构建中华文化的物化话语表达,换句话说,就要用藏品通过展览来说明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
2.国家博物馆由原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合并而来,原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征集可以参考:
百年国博 - 详细内容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藏品征集与捐献。但是随着改开以来地方文化意识的觉醒,各省甚至各县都把区域内出土的文物视为财产,以政治手段调动文物越来越难以至于几乎不可能,国家博物馆有能力获得各地方代表性文物的时代是俞伟超馆长任职的时代,所以自俞伟超馆长之后,国家博物馆已经失去整合各地方新发现、新出土文物的能力,随着考古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成果越来越多,国家博物馆将越来越不能实现“构建中华文化的物化话语表达”的功能。
3.近现代革命部分,从发展来看,在政治话语确定基调的大背景之下,其表达基本已经趋于稳定。如果范式不变,国家博物馆的现存是足以支撑起政治话语表达的。但是,国家博物馆这方面的代表展览“复兴之路”长于革命斗争时代的表达,短于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成果的表达,在这个领域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则远远不够。一代政治风向变化,目前忽视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部分得到重视,国家博物馆则必须进行相应的藏品收集工作,不然以现有的藏品规模是撑不起来的。
4.近现代艺术部分,国博才刚刚起步,收藏去美术馆太远,甚至还不能形成中国近现代艺术的通览式陈列。
六、卡尔纳克神庙详解?
1. 卡尔纳克神庙是一座位于埃及卢克索的古老神庙,是埃及最大的神庙之一。2. 这座神庙建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历经多个王朝的建造和扩建。它是埃及法老们供奉阿蒙神和其他神灵的重要宗教场所。 卡尔纳克神庙的规模宏大,包括多个庭院、神殿和纪念碑,其中最著名的是主殿区的阿蒙神殿和拉美西斯二世柱廊。 这座神庙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巨大的石柱和精美的浮雕装饰而闻名,展示了古埃及的宗教和艺术成就。3. 卡尔纳克神庙是了解古埃及宗教和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游客们探索古代文明的热门景点之一。参观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浮雕、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物,深入了解古埃及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此外,神庙所在的卢克索地区还有其他许多古迹和博物馆,可以进一步延伸对古埃及文明的探索。
七、青州博物馆藏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宜子孙”玉璧、龙兴寺佛教造像和明代赵秉忠的状元卷三大“镇馆之宝”。
八、揭秘新西兰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的价值与意义
新西兰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博物馆中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和文物古董。其中,中国文物在新西兰博物馆的藏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价值连城,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新西兰博物馆中国文物藏品概况
新西兰主要博物馆中馆藏的中国文物种类繁多,包括:
- 陶瓷器皿
- 玉器雕刻
- 书画作品
- 铜器青铜器
- 丝绸织物
- 家具木雕
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这些文物或出自皇室贵族之手,或由著名工匠精心打造,堪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中国文物在新西兰的价值
经济价值:一件普通的宋代青花瓷器就价值数万新西兰元,而稀世珍品的价格更是高达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元。新西兰博物馆中国文物藏品总价值达数亿元,是国家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价值: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兴衰更迭,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艺术价值:中国文物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巧夺天工。从简朴素雅的青铜器到错落有致的景德镇瓷器,每一件文物都是艺术大师的杰作。
新西兰保护中国文物的努力
新西兰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不遗余力:
- 建立先进的文物储存设施,控制温湿度等环境因素
- 定期请中国文物修复专家对文物进行养护维修
- 加强安保力量,防止文物被盗窃或损坏
- 举办中国文物展览,向公众传播中华文化知识
新西兰将继续努力,确保这些弥足珍贵的中国文物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九、卡尔纳克神庙怎么建造?
卡尔纳克神庙是埃及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神庙,其建造需要经过多个步骤。首先,需要确定神庙的总体布局和规模。
然后,根据设计图纸和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如石头和木材。
然后,通过在地面上划出轮廓,开始修建基础和墙壁。
接下来,利用雕刻、绘画等技艺,装饰神庙内外墙壁。
最后,修建入口和内部的殿堂和祭坛。整个建造过程需要合理安排工人和物资,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以最终完成一座庄严而壮观的卡尔纳克神庙。
十、中国的博物馆藏有哪些国外的珍贵文物?
国家博物馆的地位自不必说,其藏品在全国也是无出其右。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国博里面几件藏品的故事。
钱缪铁券
钱镠是五代吴越国开国君王。唐朝末年,其平叛有功。唐昭宗赏赐钱镠此券,整块铁券像一片瓦,铁质,纵29.8厘米,横52厘米。券上嵌金字333个。对于免死的次数,铁券上写着: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也就是说,钱缪可以享有9次免死的机会。
钱缪其人,终生未称帝,死后其国归顺宋朝。这块铁券依旧由钱氏子孙妥善保管。
宋太宗、朱元璋、朱棣、康熙等后世著名君主都从钱氏后人那里曾观赏过此券。
此券还有一个趣事。
钱氏子孙在明朝时期有罪,就拿这张券给朱元璋,朱元璋就免了他们的罪。朱元璋给功臣发免死券,没一个有用。唐朝皇帝发的免死券却发挥了作用。也算是一奇闻。
此券一直传承有序,被钱氏子孙妥善保管。建国之后,钱氏子孙将其捐献国家。
近代以来,吴越地区的钱氏人才辈出,比如:钱伟长、钱三强、钱学森、钱钟书、钱穆等等,为国家做出了加大的贡献。
秘色瓷
在1987年之前,秘色瓷只见于文献,从未有人得见真容。人们也只能从陆龟蒙的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想象那盛世之美。甚至有人认为,世间已经不存在秘色瓷器。
1987年,法门寺地宫因为意外而得以重现人间,一大批珍宝横空出世,而其中就有传说中的秘色瓷。
因为一起出土的有专门记录供奉物资的碑刻,上面明确地记载着13件秘色瓷。而还有1件因为用佛教密宗的特殊用途,没有记录在碑上。所以法门寺一共出土了14件秘色瓷。
秘色瓷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无中生水”。
国家博物馆的这件秘色瓷,就来自于法门寺。当初第一次去国家博物馆,这件瓷器在众多珍宝之中并不显眼,但走近一看,却自有其风采。其碗中明明空空无一物,然而,却仿佛盛着一泓清水。
当年,秘色瓷作为佛骨舍利的供奉品放入地宫时,用有仕女图墨迹的纸来包裹。历经千年,纸张已成灰片,但纸张上的仕女图案印痕却保留下来。所以,看到秘色瓷下方碗脚处有一些斑驳墨痕的才是真品。
后母戊鼎
国之重器,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它的两个耳朵是后来修复的,这一点从民国的旧照片可以看出。这件国宝,是个话题王,主要有两大话题。一是它的传奇经历。1939年,青年吴培文在挖宝时,把这个鼎挖了出来。有古玩商来收购,想要锯开带走,没能成功。吴佩文只锯掉两个耳朵,也没能把鼎锯开。这件事被日本人知道了,吴培文找了一件类似古董的器物,假意让日本人搜到。大鼎逃过一劫,被吴培文埋在了地下。1946年,国民政府将其挖出带往南京。1949年,国军想把鼎运到台湾,却因为太大运不走,被丢弃在机场。建国后,大鼎由南京博物馆保管,锯掉的耳朵找回来一只,就仿造这只耳朵做了一只,一起焊接上去。鼎的一只脚上有深深的锯痕,也一起修复。因为耳朵被锯下来过,所以也因此得知鼎和四个足是中空的。
二是它在取名上的波折。历史教科书一度将其命名为“司母戊大方鼎”,这个名字是郭沫若取的,因为鼎上有“司母戊”三个字。在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把这两个鼎一对比,形制相同。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应当是“后”的意思。所以这个鼎被更名为“后母戊鼎”。
大盂鼎
清朝道光(公元1849年)在陕西岐山县礼村出土两个大鼎,大的称为大盂鼎,较小的称为小盂鼎。小盂鼎已经辗转不知去处,但幸运的是其铭文的拓片仍然得以流传。而大盂鼎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著名学者陈梦家在《西周铜器断代》中写道:“所见铜器中的重器,此鼎应为第一瑰宝。铭文之长虽不及毛公鼎,但内容更为重要而形制厚重雄伟。此器重量不及殷代的司母戊方鼎和大克鼎,而制作精于后者。制作、铭文和体量又都超过虢季子白盘。”
晚清金石学家陈介祺曾说:大盂鼎“真三千年来之至宝”。甚至认为这篇铭文抵得上一篇尚书。
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其最珍贵的是291字的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周武王的孙子)训诰盂之事。
大盂鼎的铭文,苍劲古朴,气势恢宏。看到这3000多年的文字,才能切身体会什么叫中华文化。
大盂鼎出土之后,首先被岐山巨富宋金鉴买下,继而又被岐山县令周庚盛据为己有。此鼎之后辗转数人之手,最终为左宗棠所得。
左宗棠虽然位高权重,但也有被人嫉恨的时候,幸得侍读学士的潘祖荫在咸丰帝面前搭救,左宗棠才得以脱险。事后,左宗棠为答谢潘祖荫,将此鼎相赠。
自此,大盂鼎归潘家所有。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两次上门来搜宝,均一无所获。原来这个时候主持潘家的女子潘达于早就预感时局不稳,所以事先将大盂鼎深埋地下,所以才逃过一劫。
解放后,上海博物馆筹建,潘达于女士将潘家珍藏的两个大鼎:大盂鼎、大克鼎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后来,大盂鼎被安置在国家博物馆。
三星他拉玉龙
三星他拉玉龙被人称为“红山文化玉龙”,是指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玉龙整体呈墨绿色,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嘴紧闭,鼻端截平,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三星他拉玉龙高26厘米,高26厘米。其具体用途没有一锤定音的说法,但被认为可能是祭祀用的礼器。
而该龙被发现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农民张凤祥在劳作时,发现了这个钩子一样的东西,就捡回了家,给自己的弟弟当玩具。
他弟弟张凤良当时年仅几岁,就用绳子绑在这个“钩子”上,在地上拖着玩。拖了几天,竟然拖出了光泽来,可以看出其质地是玉。
张凤祥交到了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的干部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器具,也没有多在意,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随着红山文化的不断出现重大进展,出土器物中就有玉猪龙,有人开始认识到这件器物可能跟红山文化有关。
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赛沁塔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立即请著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鉴定。
这件1971年在出土的玉龙,身份终于被确认: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国宝的故事zhezhe
更多内容请关注个人公众号:无心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