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水平首都博物馆游记,600至800字

一、初一水平首都博物馆游记,600至800字

你要抄了他这个肯定要被老师骂,圆厅六层早就是佛塔文化展了,五层是精品玉器,那个书房珍玩应该是11年的展览了。

二、首都博物馆门票价格

卢浮宫珍藏展——古典希腊艺术 展览时间:2007年8月12日-11月9日 开馆时间:9:00—17:00(16:00停止售票,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 地上一层临时展厅(B厅) 票价:50元

三、关于“赶集”文化的风俗素材!

搜狐博客 > Rohoodの搜狐BLOG > 日志 | 北京首都博物馆游记-老北京风土人情 标签: 首都博物馆 免费博物馆 老北京 风土人情 4月11号,我和奶奶一起来到了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上的首都博物馆进行了又一轮的免费参观之旅!首都博物馆地下二层,地上有五层,东部设计了下沉式的竹林庭院(当然竹子都是假的,灯光还比较昏暗,挺没劲的!)。建筑外形主要由矩形围合结构、椭圆形外立面和金属屋顶三部分组成。 总体来讲,首都博物馆的展厅设置比较凌乱,转的我是晕头转向的。所有的圆厅都没有去看,因为太难找了...和前几天去的电影博物馆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电影博物馆。电影博物馆的展厅设置比较井井有条。一共21个展厅,转完一个接着就很自然地走进另一个展厅了,展厅和展厅编号也都是连续着的。让人转起来很舒服,不用撞来撞去,摸不着头脑!在首都博物馆中,我最喜欢的展厅就是-老北京民俗文化展厅啦!里边有很多有趣的展品和模型。比如:迎亲娶媳妇的轿子队伍模型。做的很精细,惟妙惟肖,我很喜欢!(见下图) 再比如,这些老北京民间文化的铜像,我也很喜欢,有吹糖人儿的、卖东西的...

老北京吹糖人儿的!这个貌似是磨菜刀的、还是卖东西的...

在这个展厅里可以看到很多老北京的玩意儿。有的是奶奶小时候玩的、用的东西。有的则是爸爸小时候的玩的、用的东西!当然,也有我见过的,玩过的!(详见下图及其讲解)

虎头鞋&虎头帽

虎头鞋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幼童一岁左右时,长辈们会给孩子穿虎头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护佑孩子健康成张。

以老虎为形象的虎头帽,是我国民间儿童服饰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童帽样式。它与虎头鞋、虎围嘴、虎面肚兜等成为儿童服装中重要的组成部风,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些以虎为形象的儿童服饰寓意深远,深受中国传统虎文化因素的影响。

(开始我不懂,不知道为何不让用闪光灯照这些兔儿爷,认为哪里都能买到,又没绝迹,觉得工作人员多管闲事。上网一查才知道,兔儿爷虽然没有绝迹,但像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品相这么好的,实在是稀少,很难找到了...)

兔儿爷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旧时哄小孩也有个规范,即寓尊天敬神于娱乐之中。

(这个想必大家都看过吧?我在前年的庙会上第一次体验,别有一番乐趣!)

拉洋片儿

拉洋片是在电影未通行的年代,代替电影的娱乐,逢庙会赶集期间,许多孩子各给一个铜子儿,就坐在“电影院”里(只是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多在室外),通过放大镜向里看。拉洋片的是拉着绳子把一张张图片拉下来。拉洋片又叫“西洋景”,大概是因为电影是从西洋传进来的吧,所以得到此名。

(哈哈,说到这张图,可是我每年春节必做而且百做不厌!)

老北京庙会上卖的最多的东西-风车儿

赶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赶集

河北有句老俗话:“赶集上会做买卖。”意思是说,赶集、上会都是进行买卖交易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会即“庙会”,就是今天常说的物资交流大会。其内容,麦前以权、耙、扫帚等农具交易为主,秋后以牛马驴骡等大牲畜交易为主。会期少则一天,多则三、五天,乃至七、八天、半个月的。

期间穿插进行具有民族风味和地方气息的民间艺术表演。而“赶集”却是名副其实的买卖交易,一般时间较短,多者不过一天,少则半个时辰,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要紧,所以前面加了个“赶”字。由于河北省各地物产品种名目繁多,因此,集市贸易历来比较发达。

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正如冀东一首民歌所唱:“从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咸菜忙棉衣,杂花子粮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赶乐亭集。乐亭南关把粮食卖,卖了粮食置买东西,买了江南的一把伞,又买了圆正正的一把笊篱。槐木扁担买了一条,担粪的荆筐买了两只,零碎东西买完毕,饸饹铺里拉驴转回家里。”喜滋滋的劲头儿,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