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马俑有解说的耳麦吗
没有...............
二、为"将军俑,跪射俑,御官俑"编写一段解说词
将军俑
陶制,高197厘米,秦俑,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 秦始皇的兵马俑分步兵俑和骑兵俑两个主要兵种,每个兵种又有士兵、军吏和将军的区别。这些雕像虽然都是类型化的人物,但并不千篇一律,几乎每一件陶俑都有其典型的性格特征。以将军俑为例,秦朝的雕塑家们不仅塑造了不同的外形特征,而且还创造了不同的个性和气质。有的聪慧机敏,血气方刚,有的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还有的老成持重,遇事不惊……雕塑家们在艺术上的处理是如此得出色,以至于我们感觉到他们距离自己并不遥远,都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物。这件《将军俑》就是很好的例子。 雕像中的将军高180厘米,体格健壮 ,身材高大,前庭饱满,二目炯炯有神。他头戴燕尾长冠,身披战袍,胸前覆有铠甲,双手相握置于腹前,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他的神态刚毅自然,沉稳平静,表现出身经百战,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的百倍信心,是当时秦朝威震四海的强大军队中上层武官的真实写照。
三、介绍秦秦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四、简要介绍秦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区东,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开馆后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著名的有美国前总统里根、克林顿,法国总统密特朗、希拉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德国前总统替尔佐克、前总理科尔,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村山富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等,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