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的民族?
日本主要民族是什么族
日本是单一民族,绝大多数日本人是“大和族”的后裔。大和族又称大和民百族,约有1亿2500万人,以日语为母语。和一词源自公元3世纪的日本政权所在地的大和地区。是日本国的主体民族,约占当前日本人口总数的99%(其余为阿伊努人与琉球人),主要分布于整个日本列岛。
日本国(日语:にほんこく;英语:Japan),简称“日本”,位于东亚,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日本三大都市圈是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二、日本民族起源?
可以说日本的起源是源于中国。
日本大和民族的血统主要来自两种人,一种叫弥生人,另一种叫绳文人,前者占7/10 ,来自东北亚地区,而后者占3/10,来自东南亚地区。但不论是哪一种,他们都在自己的生活时代,从古代中国迁移过去的,也就是说大和民族起源于中国,是古代中国人的后裔。
公元五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黄种人,主要由在日本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扶余人、汉族以及阿尔泰语系民族与日本列岛本土的绳文人融合而成,
自东亚大陆漂洋过海而来的外来移民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曙光总是第一抹生起却是火山密布的列岛。
三、日本的原始民族?
说到土著居民,相信大多数小伙伴首先想到的是非洲的原始部落,但是今天跟大家讨论日本的原土著居民,是日本最古老的一个民族,这就是阿伊努人。
日本阿伊努人又被称为爱奴人、阿伊奴人或者成爱努人,主要居住在日本北海道,是日本的一个少数民族。阿伊努人被普通日本人个子要矮,肤色淡褐色,头发黑色但又有欧美人的波浪状,而且体毛较为茂密,据说是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如今,阿伊努人跟日本人来往越来越密切,纯种的阿伊努人已经很少了,他们的衣食住行,跟现代日本人并无区别。阿伊努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四、日本民族由来?
日本人的民族来源,是中国人迁移过去的
五、日本有多少民族?
有三个民族,分别是大和族、琉球族、阿伊努族。
日本人口约1亿2550万,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1.6万阿伊努族人。
六、日本有哪些民族?
日本的民族构成比较单一,但不能简单地将其称作“单一民族国家”。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日本列岛上除了人们熟知的“大和人”以外,还生存和繁衍着别具民族特征的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1、大和人亦称“和人”,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占总人口的98%以上。大和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其系统特征是头较短,黄皮肤,黑头发,体毛和胡须较少。耳垢为干性。眼睑中有被称作“蒙古襞”的皱襞。血型以A型居多,其他依次为O型、B型、AB型。
大和人原来身材较矮。近年来,大和人的平均身高已有明显增加。据统计其男人的平均身高已达170厘米左右,在世界上属于中上水平。
2、阿依努人旧称“虾夷人”,属于千岛人种类型。在体形上,阿依努人具有蒙古人种的基本特征,略微兼有赤道人种的某些特征:肤色黑黄。体毛浓密,腿长腰阔,
头大颧高。他们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阿依努语,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文学和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阿依努人信奉一种带有浓厚的萨满教色彩的宗教,经常举行“熊祭”、“鲸祭”等宗教仪式——这与他们自古以来一直过着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手段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到了现代,阿依努人的上述民族特征已经所剩无几,处于被和人逐渐同化的过程之中。
但是,同化现象的出现并不等于阿依努民族的消失。据统计,还约有2.5万阿依努人集中生活在北海道的胆振、日高等地。
3、琉球人目前约有120万人,绝大部分生活在日本冲绳县所在地——琉球群岛。琉球人虽然与大和人同属蒙古人种,但与大和人相比,他们的身材略矮,眉毛较浓,颧骨稍高。古代琉球人以部落为单位群居,14世纪时建立了三个小国,1429年由尚巴志统一为琉球王国,与中国结成朝贡册封关系。17世纪初遭日本萨摩藩侵略并开始受其控制,1879年,琉球被正式纳入日本版图。
七、日本有几个民族?
日本的民族构成比较单一,但不能简单地将其称作“单一民族国家”。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日本列岛上除了人们熟知的“大和人”以外,还生存和繁衍着别具民族特征的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1、大和人亦称“和人”,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占总人口的98%以上。大和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其系统特征是头较短,黄皮肤,黑头发,体毛和胡须较少。耳垢为干性。眼睑中有被称作“蒙古襞”的皱襞。血型以A型居多,其他依次为O型、B型、AB型。
大和人原来身材较矮。近年来,大和人的平均身高已有明显增加。据统计其男人的平均身高已达170厘米左右,在世界上属于中上水平。
2、阿依努人旧称“虾夷人”,属于千岛人种类型。在体形上,阿依努人具有蒙古人种的基本特征,略微兼有赤道人种的某些特征:肤色黑黄。体毛浓密,腿长腰阔,
头大颧高。他们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阿依努语,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文学和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阿依努人信奉一种带有浓厚的萨满教色彩的宗教,经常举行“熊祭”、“鲸祭”等宗教仪式——这与他们自古以来一直过着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手段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到了现代,阿依努人的上述民族特征已经所剩无几,处于被和人逐渐同化的过程之中。
但是,同化现象的出现并不等于阿依努民族的消失。据统计,还约有2.5万阿依努人集中生活在北海道的胆振、日高等地。
3、琉球人目前约有120万人,绝大部分生活在日本冲绳县所在地——琉球群岛。琉球人虽然与大和人同属蒙古人种,但与大和人相比,他们的身材略矮,眉毛较浓,颧骨稍高。古代琉球人以部落为单位群居,14世纪时建立了三个小国,1429年由尚巴志统一为琉球王国,与中国结成朝贡册封关系。17世纪初遭日本萨摩藩侵略并开始受其控制,1879年,琉球被正式纳入日本版图。
八、贵阳民族博物馆介绍词
在贵州省贵阳市,有一座让人们了解贵州多民族文化的博物馆——贵阳民族博物馆。作为贵阳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它是贵州省内唯一一家以展示贵州多民族文化为主的博物馆。
建筑和环境
贵阳民族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其外观建筑设计充分融合了贵州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博物馆建筑的主体建筑为贵州少数民族的唐卡寺庙建筑风格,博物馆内部建筑则是现代化的博物馆建筑。
博物馆内部环境布局合理,展厅分为贵州历史文化展厅、贵州民族风情展厅、贵州少数民族艺术展厅、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展厅内的展品丰富多彩,展现了贵州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色。
展品
贵阳民族博物馆收集了大量有代表性的文物和藏品,展品涉及贵州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多个方面。博物馆内的展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贵州历史文化展厅,人们可以了解到贵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传承;在贵州民族风情展厅,人们可以了解到贵州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生活习惯;在贵州少数民族艺术展厅,人们可以欣赏到贵州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人们可以了解到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教育和科研
贵阳民族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展示场所,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和科研的基地。博物馆内设有多个教育和科研部门,为广大师生和游客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场所和条件。
博物馆内的教育和科研部门主要从事贵州多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同时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博物馆的展示和教育活动中。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贵州多民族文化的魅力。
总结
贵阳民族博物馆是一个集展示、教育、科研、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其丰富多彩的展品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作为贵州省内的一处文化瑰宝,贵阳民族博物馆为人们展现了贵州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贵州省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贵阳市民族博物馆
贵阳市民族博物馆是贵州省的一家博物馆,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是一座集文化、旅游、研究、教育、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贵阳市民族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贵州省文化系统的重点单位之一。
贵阳市民族博物馆是一家以收藏、展示、研究、宣传贵州省民族文化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达到1: 2万平方米,分为三个展馆:贵州民族历史陈列馆、贵州民族文化陈列馆和贵州少数民族民俗陈列馆。博物馆收藏了包括贵州省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等在内的大量文物和图片资料,是研究贵州省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贵阳市民族博物馆的展品丰富多彩,包括文物、图书、图片、音像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州省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水族、彝族、壮族等各民族的传统服饰、生活用品、器具、文物等。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贵州省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色,也展示了这些民族的传统智慧和生活方式。
贵阳市民族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工作非常活跃。博物馆不仅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和文化活动,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学术研讨、讲座、培训、夏令营等,为广大民众普及了贵州省民族文化知识,促进了贵州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贵阳市民族博物馆是一家非常值得一去的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了贵州省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色,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贵州省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贵州省,一定要去贵阳市民族博物馆参观一下。
十、中华民族博物馆包括几个民族?
中华民族博物院共建有代表中华56个民族的56组组建筑,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景观建筑。建筑形式涵盖中国传统建筑的所有典型形式,分别为地穴式、干栏式、窑洞式、帐篷式、碉楼式、干井式、天井式、独院式、吊脚楼、土掌房。
中华民族博物馆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民族博物馆。其功能定位为,荟萃中国56个民族灿烂文化,反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集收藏、展示、研究、服务、教育、对外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是中国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中心;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展示中心;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民族信息资料咨询服务中心;民族知识、民族政策、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播的基地;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