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 戴礼帽的绅士

安徒生童话 戴礼帽的绅士

因为有了安徒生,便对丹麦有了童话般的向往。草地、烛光、古堡和尖顶的大教堂是我心中浪漫的描述。

可是,到了首都哥本哈根,这座北欧最具商业味的城市的繁华,却让我无从感觉超凡的童话气息。原来安徒生的出生地是离哥本哈根尚有点距离的小镇奥登塞,美丽的童话故事正是从那里开始繁衍的。当然,我知道,哥本哈根有安徒生的铜像,还有海岸边凄美的美人鱼雕塑。

以安徒生命名的一条大街的宽阔处,安徒生身着西服、头戴礼帽坐在石凳上。左手执杖,右手握书,俨然一派绅士模样。这位修鞋匠儿子的贫穷,已经离他远去。站在他铜像的正面,看到在挺直的身体之上,是一张向左的脸的侧影,除了高高的鼻梁,只能看到一只眼睛。头夸张地高昂着,遥望着远处的天空,似乎他的志向仍在苍穹之上,满怀着期待。

不知道雕塑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思。难道是自传体的《丑小鸭》给了他灵感,为了把作者从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的高远理想表现出来?还是想把丹麦文都写不好的苦孩子,变为文学大师的卓尔不群,在昂首之间予以展示?或者是为了解读他阅尽人间困苦,而仍企望生命美丽、人生温爱的诗意向往?

现在西装革履、英气逼人的这位伟人,年轻时,在领受了乞丐祖母、洗衣女母亲的爱抚之后,带着爱意,也带着自卑和理想,从家乡到哥本哈根奋斗。他以自己的聪慧和毅力写了大量小说、诗歌而风靡欧洲,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成为海涅、雨果、狄更斯的挚友。然而,他有着太多的诗意情怀,有着太多的对人类社会温暖的爱,使他渴望用童话来宣泄这种内心感受。由于这种诗意与爱是由他的困苦经历为基础的,因此,他对社会的鞭挞和对爱的企盼便更加执著、更加深沉,使他的童话显得寓意深远。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喜爱他的童话,只是看到了童话世界里的天真与无邪,发现了这个虚幻王国里的无穷乐趣。

这时,一群丹麦小学生呼啦啦出现在铜像前,没有喧嚷,没有嘻笑,一下就静静地围坐在安徒生面前,听着老师讲解。孩子金黄色的头发在风中飘起,红、蓝、绿的书包散放在膝旁,给铜像肃穆的氛围平添了色彩和灵气。这些孩子,想必是了解安徒生爷爷童年的,也知道他困苦奋斗的经历。否则,那童稚的脸上不会出现沉思的神情。然而,他们还难以读懂安徒生心中的苦涩与期待。让他们在童话世界里畅想吧,也许这正是安徒生带给孩子们的礼物。人生的问话,该由他们的爸爸和妈妈来回答。

走向海边的美人鱼,已经是午后。蓝色的大海冲刷着礁石,小巧的美人跪坐在石头之上,目光忧郁地看着涌动不息的浪花。这是一座凄美的雕像,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造就了这座雕像,造就了让人同情的等待的眼神。她希望的爱情终于没有来,就像安徒生心中的爱情始终没有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一样。他孤独一生,却与梦幻的爱情陪伴了一生。

从堤岸上看美人鱼雕塑,在大海的衬托下,更让人感到小而无助,乱石堆簇拥着的小女人像,会让人目不斜视。这精灵一样的铜雕,能承载安徒生不朽的对爱的相恋吗?

我又悄悄地走回安徒生铜像,但是没有走到铜像前,而是隔着安徒生大街驻足远望。我突然觉得童话般的诗意正从铜像周围的树荫中弥漫开来,向我的身心浸润。我深切地感悟,安徒生对社会理想的企望和爱会与人类的延续同在。

安徒生是如何在逆境中成才的?

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