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只牙膏是在什么时候?

一、世界上第一只牙膏是在什么时候?

南朝梁文学家刘峻撰有《类苑》, 内载《西岳华山碑载治口齿乌髭歌》曰:“猪牙皂角及全姜, 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 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份同烧煅, 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 谁知世上有仙方!”歌中认为,用这些药材加盐熬成的膏剂, 经常揩齿, 既可护牙, 又因牙床及口腔血脉疏畅, 还连带保护了脸上的髭须呢!这也许是文字上最早见到的牙膏及其制作配方了。

北宋苏轼也记有一方:“ 松脂以真定者为良, 细布袋盛, 渍水一日, 沸汤煮, 浮水面者以新竹笊篱掠取, 投新水中, 久煮不出者皆弃不用, 入生白茯苓末不制, 但削去皮, 捣罗细末耳, 抹匀。”并记用法:“每日,取三钱已著口中, 用少熟水搅漱, 仍以指如常法熟揩齿毕, 更啜少熟水咽之, 仍以漱吐如常法, 能牢牙驻颜乌髭也。”(《东坡志林》卷九)

金代元好问《揩齿方》同样用茯苓为主药, 但材料更多,“茯苓、石膏、龙骨各一两, 寒水石二两半, 白芷半两, 细辛五钱, 石燕子大者一枚, 小者一对, 末之。早晚揩牙。”他说此方辗转得于国初洛阳帅李成。(《续夷坚志》卷三)

这些药物处方是出自文人的笔录, 至于医家所记, 宋以来就更多了。如北宋《圣济总录》、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元《卫生宝鉴》等等。

用这类牙膏、牙粉“揩齿”, 古人一种方式是用手指,而另一种方式则动用牙刷这样的工具。

应注意古代文献中牙刷与牙签的区别, 因为这牙刷, 也如前述牙签一样多用柳木为之。

中国人使用牙刷, 可能是伴随佛教在东汉由印度传入的。高世安译《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 要求信徒在沐浴卫生时, 使用十七种用具, 第六种是“杨枝”, 其用法是把杨枝一头打扁, 露出纤维, 用以刷牙。

敦煌壁画有一幅《劳度叉斗圣图》,画中人物以手指揩齿, 未用牙刷。上面苏东坡介绍的方法, 也是运用手指。而另一幅壁画(莫高窟第一九六窟西壁)却明显是在用柳枝刷牙。稽诸文献,唐代医书《外台秘要》就有“每朝柳枝咬头软, 点取药揩齿, 香而光洁”的刷牙方法, 这柳枝就是早期的牙刷。

这也说明,用柳枝刷子来刷牙, 在古代并不普及, 然而其历史却相当长久。大约从十世纪才开始有所改观, 这是因为出现了新型的牙刷。1954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村辽代一号墓出土了两把骨制牙刷, 长方形头部钻有毛孔两行, 上植马尾, 与现代牙刷如出一辙。(现藏故宫博物院) 由此, 确定了不迟于公元959年,中国已发明了植毛牙刷, 这比传说英国人威廉·阿迪斯约在1770年的发明早了八百多年。这种牙刷后来在辽宁、吉林、河南、江苏的宋辽金元的墓葬中时有零星的发现。 )

由于这些墓主皆为上层社会人物, 故学界认为这种牙刷并未普及到民间,且这个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但笔者有不同看法。依据钱塘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条记临安(今杭州)街市的各色店铺,其中有“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与“孔家头巾铺” 、“徐茂之家扇子铺”、“钮家腰带铺”等各种杂货铺并列),以及“诸色杂货”条记有“镜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可以证明, 南宋杭城已有专门制作和销售这种新型牙刷的店铺。显然它们不是柳枝牙刷,柳枝牙刷是临到用时当场“咬头软”, 即用即制的, 不含复杂的工艺。而且, 由文中可知, 当时这种钻孔植毛的牙刷的正式名称叫 “刷牙子” , 或简称“刷牙”。(元代则有了与今天“牙刷”相同的名称。元人郭钰《郭恒惠牙刷》诗:“南州牙刷寄来日, 去垢涤烦一金值。” 这种牙刷其用材完全可能是骨、角、竹、木等都有, 购者可贵贱自选,并非什么希罕物。(上流社会墓葬中发掘出的牙刷, 多属精美的象牙、银制品, 并不能作为排除民间已有相当广泛应用的证据;而农村直至清末民初仍未能普及, 这倒是真的。)自南宋开始,说它已成为城市中大众化了的卫生用具, 也许并不为过

二、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在什么时候有的???

中国人在公元500年就发明了用动物毛发绑在小树枝上的古代牙刷来清洁牙齿,随着科学的进步,尼龙材料的发明,1938年,欧乐-B的创始人-美国牙医罗拨拔赫逊博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软毛尼龙牙刷.

三、内蒙古有什么好吃的特产?

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涮羊肉: 起源于元代。内蒙古涮羊肉多选用大尾绵羊的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锅沸汤中轻涮;再取备好的麻酱、腐乳、韭菜花、葱花、姜丝、虾油等作佐料,肉片鲜嫩可口,不膻不腻,边涮边吃。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流行的是以包头“小肥羊”为代表不沾小料的新吃法。

烤羊腿 :以绵羊带骨后腿肉配葱头、芹菜烤制而成。食时改刀切块,保持原状,配黄酱、葱段、荷叶饼共食。此菜形美观、色褐红、肉酥烂、味香醇。

羊背子: 蒙古族民众最喜欢的名贵菜肴,只有在祭祀、婚嫁、老人庆寿或欢迎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可见到。制法: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加盐煮熟。用大锅盘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放羊背上,以类似羊的爬卧姿势上桌。吃时,每人先用蒙古刀从羊尾巴上拉一条肥肉吃掉,然后各取所需而食。

手扒肉:不吃手扒肉不算来过草原!手扒肉 是内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也成为内蒙古地方风味之一。制作和吃法别具一格:将羊按各关节带骨分割成数块,放入不加盐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锅内,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适当控制火侯。只要肉已变色,即可食用。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易于消化。

炸羊排:精选羊肋条骨油炸而成。熟后撒盐等调料。市区里的饭店多数都可吃到。

烤羊尾:以羊尾膘脂、鸡蛋清、果脯、白糖为原料炸制而成。此菜外型美观、香甜酥脆,带水果味,多用在接待宾客宴席上。另外在涮羊肉时也可点盘羊尾片涮来吃。

烤羊方:以羊肉块裹以鸡蛋、面糊并加多种佐料放烤炉成熟。该菜香酥可口,一般配以荷叶饼、大葱、甜面酱食用。

烤牛鞭:以内蒙古草原公牛鲜牛鞭改刀作菊花形,配以枸杞烧制而成。此菜色泽鲜艳、口味咸醇,食用、药用价值兼备,具有滋肾润肺、强筋壮骨之功效。(在夜市上的烧烤摊上可以品尝到)

烧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葱加工烧制的佳肴。此菜用料讲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软,富含营养,常用于迎宾宴席。

马奶酒: 蒙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颇小的饮料,制法是将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

奶皮子: 把鲜牛奶倒入锅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结一层腊状脂肪,用筷子挑起挂在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制法与制作腐竹相似。奶皮子属奶食中精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

酥油:又称奶油、黄色,鲜牛奶倒入桶中,发酵成酸奶,用杵杠搅和分离出白脂肪,滤去渣滓,放温火上熬,水蒸发后,待颜色逐渐由白变黄,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味道独特营养价值极高,中西餐均可饮用。

奶酪:将分离出酥油的酸奶,经微火煮熬后装入布袋,挤出酸水,成碎块状晾干即为奶酪,质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众喜爱的奶食品之一。

酸奶子:牧民一般不爱喝鲜牛奶,而喜欢喝酸奶子。制法有二:一是将鲜牛奶倒入大锅中烧开,再放在通风处景凉,使其发酵,产生酸味;另是将鲜牛奶置于阳光下或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产生酸味,便成酸奶子。现代工艺的酸奶是随处可见了,譬如伊利蒙牛,牧民自产的比较难见。

奶茶 :蒙古民族传统的热饮料。由砖茶水加鲜奶熬制成。喝时通常要加少许盐,还可以加黄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可终日饮用。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能。既可代汤下饭,又可待客。从超市里买的奶茶粉冲来喝味道也不错。

内蒙古,简称“ 蒙”,全称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为呼和浩特。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辖9个地级市和3个盟,常住人口为2520.1万(2016年末)。

据史记记载夏桀的儿子淳维在夏朝灭亡后北逃建匈奴,史记还笼统的介绍了淳维北遁后匈奴千余年的历史。秦国的北部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成为西部霸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

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 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著名景点有:成吉思汗陵、呼伦贝尔草原、额济纳胡杨林、大兴安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