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博物馆的由来?

一、虢国博物馆的由来?

1956年,发现了虢国墓地,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探明各类遗址800余处,出土文物近3万件。

虢国博物馆2000年对外开放,是依托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有虢国简史、虢国车马坑和复制的古战车,让参观者了解虢国的历史和文物。

二、虢国博物馆门票?

40元/人

虢国博物馆营业时间为:9:00至17:30(17:00停止购票进入)。地址为: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六峰北路三门峡中海国际商业文化广场对面。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六峰北路,是建立在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具有深厚的历史,值得大家去参观浏览。

三、虢国博物馆门票怎么预约?

40元/人,到了现场购票。没有预约一说。

虢国博物馆营业时间为:9:00至17:30(17:00停止购票进入)。地址为: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六峰北路三门峡中海国际商业文化广场对面。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六峰北路,是建立在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具有深厚的历史,值得大家去参观浏览。

四、虢国博物馆有哪些文物?

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于虢国墓地的考古发掘,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车马器、礼器、乐器、兵器等。以下是虢国博物馆的一些主要文物:

1.兽面纹鼎:西周早期,通高 26.8 厘米,口径 23.7 厘米,重 3.74 千克,饪食器。腹部附有四只立体爬兽,整体造型简洁,凝重大方,是虢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之一。

2.季子白盘:西周晚期,长 137.2 厘米,宽 82.7 厘米,高 20.6 厘米,盛水器。外底部刻有铭文 111 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3.玉组佩:西周晚期,由玉璜、玉管、玉珠、玛瑙珠、绿松石等组成,共 52 件,全长 108.5 厘米,由 7 组组成,是西周玉器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4.战国玉饰:通长 5.7 厘米,宽 4.4 厘米,厚 0.4 厘米,战国时期佩玉。整体为片状,双面透雕一对首尾相接、鱼游状的龙纹,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之一。

5.铜柄铁剑:通长 37.5 厘米,柄长 10 厘米,虢国春秋早期兵器。首呈三角形,剑身与柄间有凸榫相接,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

五、游虢国博物馆作文500字?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六、虢国的姓氏?

现今湖南长沙尚存虢氏之裔一大支。其迁徙情况是,五代时自山西太原迁江西,明成化年间自赣迁湘之长沙新康都六甲,今属望城县靖港镇大泊湖村。长沙虢氏一支为古姓“虢”氏南方仅存承嗣,系明成代年间由江西饶州迁湘,姓氏由“郭”复“虢”,至今已历五百多年,丁口繁衍达万,后裔再迁者当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等地。至明末清初分为邦、爵、庆、锦、颜、曾、思、唐、隆九大房。除庆、锦二房早年徙常德丹洲外,其余七房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共建宗祠,谱则各修,各房在清代均数修支谱,于民国七年纠族共修过族谱,民国三十七年续修过族谱,因社会变更未梓,现稿本散失。

七、三门峡虢国博物馆门票?

每人每张门票40元,博物馆营业时间为早上9点到下午17点,坐市内公交车6路、22路到黄河公园东门终点站下车即到,挺方便的,每逢节假日,去黄河公园看看风景,参观浏览一下博物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了还有好消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门票。

八、虢国夫人的子女?

虢国夫人有才貌,父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户,她随之居住在蜀中,长成后嫁裴氏为妻。裴氏早亡,育一子裴徽、一女。裴徽娶唐肃宗女郜国公主为妻。裴徽之子裴液娶舅舅唐代宗之女晋阳公主为妻。杨氏女儿裴氏则嫁给唐让帝李宪的儿子。

九、借道虢国的成语?

成语叫假道伐虢,是指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这是春秋时期的典故。晋国用重金和财宝贿赂虞国,提出借道去讨伐虢国。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晋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这个成语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

十、虢国的姓氏溯源?

现今湖南长沙尚存虢氏之裔一大支。其迁徙情况是,五代时自山西太原迁江西,明成化年间自赣迁湘之长沙新康都六甲,今属望城县靖港镇大泊湖村。《长沙虢氏族谱》载:“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勋标王府;三君誉薄遐方。溯博士于春秋,渊源家学;征大夫于晋国,丕丕皇猷。在昔家声,昭垂後裔。迨以郭更虢之後,仍本姓者,仅吾一支,历籍本豫章迁兹,自洪武越十余代,支繁派演……”长沙虢氏一支为古姓“虢”氏南方仅存承嗣,系明成代年间由江西饶州迁湘,姓氏由“郭”复“虢”,至今已历五百多年,丁口繁衍达万,后裔再迁者当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等地。

长沙虢氏堂号为“新平堂”,至明末清初分为邦、爵、庆、锦、颜、曾、思、唐、隆九大房。除庆、锦二房早年徙常德丹洲外,其余七房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共建宗祠,谱则各修,各房在清代均数修支谱,于民国七年纠族共修过族谱,谱名《长沙虢氏族谱》,凡虢氏自明至民国丁口繁衍、迁徙等情况详载备至,共二十二册,计二千四百多页。民国三十七年续修过族谱,因社会变更未梓,现稿本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