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观日记,记录你参加博物馆的经历及感受,150字以上。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博物馆是一个大型古代艺术博物馆,馆内珍藏文物12万其中一尤为青铜器、雕塑、书法和绘画为特色。我今天来到上海博物馆参观展览。
第一个展览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展。我一走进展厅,就看到了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青铜器。中国青铜器时代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青铜器种类繁多,纹饰精美,铸造技术非常完善。我在欣赏时,展览馆内的一名管理员对我说:“青铜器有五大类,分为:酒器、兵器、石器、水器、乐器。它们虽然只有五大类,可这五大类里却有三十六个小类,数目极多。”我一边参观一边听着管理员说的话,想:这些青铜器里只有几个是历史老师讲过的,还有许多是老师没有讲的,在这里却应有尽有。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三种,有兽面纹、凤鸟纹和龙纹等。参观完了青铜器展后,我又参观了雕塑展、书法展等展览,想:展览馆里的物品可是我国古代的博大精深,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啊!然而,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和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奋劳动是离不开的。
博物馆既把我国古代的文物收集起来,展示给现代观众们看,让现代的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们青少年对于古代文物产生的兴趣。博物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成熟。
我今天觉得收获很大。因为我学习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敬佩古代的劳动人民。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样的的青铜器和雕塑陶瓷,又见识到了绚丽多彩的绘画和书法,让我大开眼界。
二、我心中的博物馆作文800字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到了上海博物馆,欣赏种类繁多的文物。
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人民广场南侧,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它是与北京、南京、西安齐名的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
我们先来到一楼的古代青铜馆和古代雕塑馆。进入青铜馆,馆内古色古香,墨绿色的色调,每件青铜展品都散发出青铜时代的文化气息。差不多几百件青铜展品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参观完青铜馆之后,我们来到了雕塑馆,馆内有许多类似于佛像的展品,几百件古代的雕塑令我们大饱眼福。
看完一楼的所有展品后我们来到二楼的古代陶瓷馆和暂得楼陶瓷馆,陶瓷馆内陶瓷繁多,大多都是元、明、清三代的展品。接着是暂得楼陶瓷馆,一开始我还很疑问都是陶瓷馆,为什么要分成两个?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暂得楼陶瓷馆展出的是胡惠春先生和王华云女士捐赠的瓷器专馆,我们真该感谢这两人,让我们能够更多的看到古代的文化遗产。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三楼,看完那么多的展品,我的眼睛都有些缓不过神来了,但是绘画馆内的一幅画又很快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这幅画上画了一棵柳树,柳树上站着两只白头鸦,树下还有一只,它们好像在聊天呢。仔细一看,下面的介绍牌写着《柳鸦芦雁图》这大概就是这幅画的名字了,我现在还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宋徽宗,他是宫廷画院的领袖人物。接着我们参观了书法馆和玺印馆,书法馆有着很多古文字展品,玺印馆展出的是一些好像是印章的东西。
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楼层,这个楼层的展馆是少数民族工艺馆,中国历代钱币馆,明清家具馆和古代玉器馆,看看时间,已经快到闭馆的时间了!这么多展馆恐怕不能全部参观了,于是我们选择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明清家具馆来参观,因为时间紧迫,所以我们只是粗略的参观了一下,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家具馆里的一个古代式的房间,虽然不能走进房间参观,但是站在外面看房间里面,古色古香,仿佛置身于古代。
快到闭馆时间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博物馆,但是还有两个展馆没有参观呢,我下次一定还要去,把那两个展馆参观一下。
三、合肥美术馆的概述
合肥美术馆,建设地点:合肥。设计时间:2007年。竣工时间:2011年。建筑面积:13983㎡。
合肥美术馆的设计其功能主要为城市提供一个艺术交流的信息平台。方案的设计灵感源自民间儿童游戏棒。长短不一的杆件通过搭接、组合,产生富有张力的抽象形式。随着数量的增多以及搭接位置的不同,形式生成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多。 杆件编织通过对形式的不断演绎,研究其自身的语言模式。从而确定了编织等级及其生长法则。参与编织的杆件必须有着明确的分级——遵循单元到组群的分类原则——才能使建筑具有一种生长的可能性。
杆件在地面按结构逻辑共分四个等级。一级杆件为主受力杆件。二级杆件为次受力杆件。两者共同编织成形式主体的结构体系。三级杆件与一、二级杆件共同组成复杂连续的玻璃折叠表皮。部分主体杆件沿伸至地下,与地下结构杆件共同组成稳定体系。 杆件的编织即是建筑的表皮,同时也是建筑的结构。其结构模式打破了常规的静力传递模式,利用分散化的方法代替均等的支撑模式,梁可以分叉、柱子可以成梁,各个元素可以成为连续的结构体系。传统的应力传递模式被模糊,各传力构件之间的界限也被模糊。
编织按照结构等级的次序产生一个复杂的形态。这是在不断的叠加合成后出现的。这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如何控制其最终的形态,如何描述这个看似复杂的系统。通过研究发现,整体造型由若干长短不一的杆件组成。而每一个杆件其物理空间信息由杆件上的两个控制点及其间杆件的长度决定。而控制点的位置决定了形的饱满度与复杂度。通过研究、调整控制点的空间分布。利用模型与计算机的交互操作,研究形式自身的语言逻辑。从而产生出复杂、动感、有机的形式和空间。可以说,设计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而生成的形态则是视觉的直觉与理性的控制共同的结果。
设计是过程而非再现的。设计中充满了感性与理性、混沌与秩序、随意与控制的动态转化过程。从设计起点的直觉形式到设计结果的开放可能性,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正因如此,许多空间效果往往超出了我们理性控制范围,从而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空间感受与效果,这正与美术馆的功能意义相吻合的。